“乔老师,我们马上就到风鸣岛了,你现在可以准备一下。”
说话的是随行的学院另一位老师,他进舱室通知乔之下船。
乔之应了一声,随即起身和祝声道:“我先准备下船啦,晚点见。”
“好,等我征服了大海再来找你!”祝声随口开了个玩笑。
乔之笑着跟她道别。
她跨过门槛,走到另一侧的储物室找自己的行李。
这次参加近海调查的老师有五位,其中有两位是来做水文调查的,因此还要跟船走两趟。祝声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适应海上环境,自然也不会跟着下船。
最后上岸的只有乔之和另一位她不熟悉的海洋工程系的老师。
风鸣岛不大,近年来人烟稀少,岛上维持了很好的生态环境。初秋时节,依旧是满目的绿。
乔之站在码头,感受到微凉的海风划过脸庞,耳边是涛声阵阵。
她看见祝声靠在后甲板的栏杆上和她挥手,白色的小船逐渐变成了一个远远的点。
他们上岸的码头离试验中心距离不远,但一同卸下的除了他们的个人行李外,还有一批物资。因此,基地常驻的守卫刘叔开着一辆小小的观光车来接他们。
刘叔是风鸣岛原住民,十来年前没跟着社区规划去人口更多的岛屿,一直守着这片小岛。
后来江临大学海洋学院拿到了这座岛的使用权,在岛上建科研基地后,他又被聘请来当试验中心的门卫,他的妻子也留下来做后勤。
“中心在西边。喏,看见那几根旗杆了没有?就是那儿。”刘叔一边开着车,一边用手指了指不远处露出的一点点摇曳红旗。
和乔之同行的海工系老师是岛上的常客,他熟络地和刘叔交谈着。
两人都知道乔之是第一次来,贴心地给她介绍风鸣岛现状。
刘叔热情善谈,难得来个人陪他聊天,恨不得说上一整天:“乔老师,你是第一次来。我们岛东边有一片很不错的沙滩,偶尔也会有游客来露营,你有空可以去那边看看。”
乔之应道:“是吗?我这次主要打算去生物观察站看看,那个站点好像就在偏东侧的位置。”
“对对对,东边除了有个你们的观察站外,早就没人住了。那边风景很不错的咧!”
乔之满口答应下来,心底确实也有点好奇。反正观察站也在那个方向,顺路去看看风景也是不错的选择。
车开了没几分钟,眼见着旗杆越来越近,转眼“江临大学风鸣岛海洋试验基地”几个大字就出现在了眼前。
刘叔将观光车开进小院,帮着把行李卸下。
他指了指边上的白色楼房道:“这栋是吃饭睡觉的地方。”
而后他又指了另一边,说:“这边都是你们老师用来做实验的。”
乔之来前大致看过试验基地的构造,规模算不上很大,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基地里的几栋楼房看上去都很新,生活环境比乔之想象中要好上许多。
那位海工系的叶老师隔三差五就要上岛来一趟,他早就没了乔之这般新奇感。他下了车便匆匆放下行李,还没收拾,就急着赶去附近的潮汐发电站检查工作。
刘叔带乔之简单参观了一下生活楼,替她将行李一路送到房间门口,随后也忙着去清点刚刚一并送来的新物资。
乔之带的行李简单,整理起来花不了多久。
等收拾好一切,她看了眼时间,才刚过两点,离天黑还早。
乔之想了想,决定去观察站探索一番,为之后几天的工作做准备。
路过食堂的时候,她和忙着搬运新物资的刘叔打了个招呼,便抬脚出了试验中心的大门。
风鸣岛最外圈有一条环岛公路,试验中心在西南侧的位置,刚刚下船的码头在南侧,而乔之要去的观察站在东北部。
乔之决定往北边走,正好可以把刚刚没走过的路逛一遍。
岛上除了试验中心及附近两三户像刘叔一样不肯走的居民,已没有什么别的人烟。现在的风鸣岛几乎可以算得上是一个荒岛。
不过这里曾经住着许多户人家,所以乔之一路上看到不少前人们遗留下来的居所。
乔之听见风吹树叶发出“沙沙”的声响,除此以外,就只有她自己的脚步声,以及远处路过船只传来的模糊鸣笛。
她抬头往树林那边看去,黛青色的瓦片顶在树林间隐隐绰绰,静默中讲述着被遗忘的历史。
观察站就设立在一方浅沙湾附近,里面陈设非常简单,除了必备的设备外,仅有一张小小的折叠床。
吴主任和乔之说过,这片海域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生态环境也较为适宜,偶尔会有海豚近岸休息。
然而乔之在站点里待了一下午也没什么收获。过两天或许她可以带上生活品在这边过夜观察,夜晚可能会有意外之喜。
暮色四合之时,乔之走出观察站。正准备原路返回时,她想起刘叔的推荐,于是又转了方向往东侧走去。
她沿着公路边的石板台阶走到沙滩上,遥遥看见远处有一群人占了个安全的地带在露营——看起来像是个规模不小的团队。
风鸣岛一周仅有一次轮渡,今天不是航次表上安排的时间,这群人只可能是自己开船来的。
这样的阵仗,大概率不是什么普通的露营队伍。
不过乔之无意打探,因此只找了个有些距离的位置坐下来静静看海。
岛屿东面正对着大海,视野所到之处全无阻碍。这会儿太阳正慢慢落进海里,将海水和沙滩都染成了金黄色。
——刘叔说得没错,这边的景色的确好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