偃人此物,和五墟的传说一样,同样可以追溯到《列子·汤问》当中。
据称周穆王从昆仑返回的途中,路上碰到一个自愿奉献技艺的工匠,其名为“偃师”。偃师向穆王呈上自己所造的倡优,是以皮革、木头、树脂、丹漆等物制成,能歌能舞,俯仰自如,奇异非常。
五墟中也有“偃人”,虽然不知道此偃人和周穆王时期的偃人是否同出一源,但可以确定的是,五墟中的偃人也同样灵巧非常,力气又远比一般人大得多,甚至还能听懂一些简单的命令,俨然是墟中各式神通造物中最为神妙的存在。
眼下这两名偃人,看起来身量颇矮,估摸仅有一米五上下,且身材细瘦,四肢纤长,手臂过膝,形如墟外的长臂猿猴。
沈焉一看即知,这不会是卫墟中用来看守神行阵的偃人。
看守偃人身量往往在两米以上,在木制的躯体外,以大面积的青铜包裹。
如此一来,其力量便大得惊人,想要搬动五六百公斤的巨石都轻而易举,哪怕是沈焉碰上了,倘若不使用时停之力,也不敢正面相搏,只能采取些取巧的方式,以巧取胜。
而面前这两名偃人,观其形容,应当是墟中常用来开启机关和暗门的机关偃人。
墟中多山,尤其是在上三墟中,皆有墟人难以攀爬的悬崖峭壁。然而在这些分外险要的地方,却往往有前人设下的机关或暗门入口。
如此一来,就需要这些行动灵巧的机关偃人派上用场,替墟人完成这些人力所不能及的任务。
除此之外,上三墟中,还有歌舞用的偃人,奏乐用的偃人,侍奉日常生活的侍从偃人,如此种种,不一而足,可以说是覆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墟中甚至有笑话,说是一个上三墟人,如果一生都不出墟地,那他这辈子接触到的偃人,说不定比大活人还要多。
沈焉细瞧眼下这两尊偃人的模样,心中再度品出一丝异样来。
在上三墟中,机关偃人因为长处在于行动敏捷灵活,故而至少每隔三个月,都需有墟人检查其关节处的轴承零件,为其上油润滑,更换偃身上的各类部件,使其能够保持一贯的灵敏度。
然而他俩眼前的这一对,虽然动作依然灵巧,却明显能看出破敝异常,甚至有一尊的脑袋都少了半截木头,面部往里瘪了进去,像是被人迎面打了一拳似的。
他看得好笑,便出声问:“这两尊偃人,是卫墟的,还是你从谢墟带来的?”
谢昭回说:“是卫墟自己的。我从他们的阙楼中发现了这些弃置的偃人,虽然已经废弃多年,但修理过后,并非不能一用。”
沈焉若有所思地一颔首,便在心中明白了大概。
偃人之术,就像其他核心的技术一样,在五墟中,仅有上三墟掌握。
不过最完整的典籍,还是在谢墟手中。
季卫二墟在这方面,可以说是受制于人,上三墟并不与其分享偃人的奥秘,只会派遣这方面的工匠到平二墟当中,替他们解决相应的问题。
眼前这两尊,应当是当年留在阙楼当中,没有随卫墟人一同离开的偃人。
毕竟既然已经同上三墟不复往来,留下这些偃人,对卫墟人来说,也起不到什么用处。
沈焉甚至怀疑,在前方的神殿中,应当会有更多弃置的偃人存在。
在上三墟之外,偃术不会随意流传,而季卫二墟中最需要偃人的地方,即是各自的神殿。
墟人敬畏这些空旷又精美的青铜宫殿,认为任何生命进入其中,都是对于墟中神明的不敬。因而除去祭祀之外的时节里,仅有没有生命的偃人能够进出其间,以侍奉神明的起居。
即便是身份尊贵的本家人,如非必要,也不可随意进出神殿,以免惊扰了在神殿中栖息的神明。
沈焉又问:“我们要这两个偃人做什么?”
谢昭回淡淡道:“很快你就知道了。”
沈焉无奈,不过这一日下来,谢昭回同他打的哑谜足够多,也不差这一回了。
他耸耸肩,便也不再多话,两人再度向前,那两名偃人则亦步亦趋,跟在二人的身后。
过了外头的阙门,又经过了几处神道碑,紧跟着就是卫墟神殿的前殿。
前殿修筑于山外,仍是黑檐红柱的木石建筑,经由一条廊道通往山陵,也即是神殿的大殿当中。
沈焉倒还记得,卫墟的南山神殿,前殿内部的左手边其实还有另一条通道,可以一路通往卫墟的祠堂。
祠堂再往外,南北山之间形成的山坳之间,则有一片广阔的平坦地带,其上修筑带有园林的五进院落,那便是卫墟本家人所在的大宅。
当年他们从谢墟前来卫墟时,就是从前殿经过,转道祠堂,先同卫墟人一起祭祖,而后又到主宅中,进行一些琐碎无聊的社交活动。
沈焉倒还好,按理说可以不必参与,在院子里和别的侍仆家臣待在一块儿便可。
谢昭回那就惨了,顶着个少墟主的身份,只能强撑着一张脸,同每个卫墟本家人都挨着个儿地问好一遍。
那会儿是夏礿礼的前夕,在五墟中,这所谓的“夏礿祭礼”,是一年里最盛大的节日。
也是因为有这么一个祭礼,卫墟的集市才会如此热闹,墟内的神行阵彻底放开了,这足有一个月的时间里,五墟几乎一整天都处于白昼阶段,墟人无需再去担心黑暗和虚域的入侵,墟中只余下无尽的狂欢。
为了筹办每一年的礿礼,五墟的本家人皆会互相来往拜访,以协调相应事宜。
事实上,虽然话是这么说,但以往其实只有季卫二墟人到上三墟中拜访的份儿,没有反过来的说法。
作为谢墟本家人,向来是不必要跑这个腿的。
只不过谢在予执“代家主”位后,认为五墟之间并无高下之分,故而才会亲自上门到卫墟拜访。
又因为谢昭回对卫墟中的集市好奇得紧,便干脆把他和沈焉都一并带上了。
然而到了卫墟,自然不会这么简单就让他们到外头玩去了。
既然这位年幼的上三墟少墟主来访,怎么说也得设宴款待,好好招待一番,趁早套个近乎才是。
直到忙碌又令人头昏脑胀的一个上午过去,谢在予开始和卫墟本家人讨论具体的祭礼事宜,他们方才有机会溜往南边儿的南渡集市,度过一个说得安闲自在的下午时光。
在卫墟的集市里,谢昭回可以说是头一次接触到墟外世界的一鳞半爪。
沈焉前九年都是在墟外度过,集市上贩卖的那些东西对他来说自然算不上稀奇,但于谢昭回而言,就完全不同了。
饰品、玩具、街头画报、再到那些可以使用电池的电子设备,尽管只是外头的细枝末节,却在他心中勾勒出一个比五墟还要宏大的世界。
到后来,谢在予每每出行墟外,谢昭回都会委他带些墟外的书籍回来,在十五岁正式离墟之前,他就是靠这些书册,还有谢在予的讲述,而对墟外有了一个隐约的感知。
但对于彼时的沈焉来说,反倒是墟外的生活要亲切一些。
记得他们在卫墟大宅中时,有好几个同他们年纪不相上下的同龄人,因为时常跟随霍家去往墟外,反而跟他有了一些共同话题。
不过那时候同他们聊过些什么,沈焉自己也不怎么记得了。
时过境迁,到了如今,卫墟本家人皆已身死,就不知道卫墟的大宅,现今又是个什么模样了。
沈焉在心中漫无边际地回想过去,又同谢昭回一同走过神道尽头的三重拱石桥,又上了数十道台阶,终于来到被扶木围抱的前殿跟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