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清越温和,天上仙乐带来的震颤也未必能如此。
公仪林的一只脚踩在向下的木阶上,保持这个姿势没敢回头,他在静静地等,想要再确认一遍。
“这位小兄弟为何不转身,难道是我认错了人?”
公仪林利落地收脚转身,看见陶修倚在窗前,左手捏着香客丢下的一支香,右臂搭在窗沿,浑身松弛惬意,笑意盈盈看着他。
窗外天蓝云白,佛塔铃音清脆,他看不清陶修在逆向光芒中的面孔,正午的日光洒在他肩头和稍显凌乱又很活跃的每一根发丝上,这个人好像个趁着高爽的天气出来游玩的朝气少年。
公仪林抿唇一笑,跨步上前,顾不得塔里的众多香客,走到陶修跟前一把将他揽在怀里用劲压住,脸深埋在他颈间,含混不清地问:“捉弄我,盯我多久了?”
陶修爽朗一笑:“你推人的动作轻一点、有礼一点,你看周围都是骂你的人,想不注意也难。”他用力三次才把公仪林从身上撕开,低声道:“注意言行和场地。”
公仪林拽着陶修的手臂转身对满目惊疑的香客笑道:“他是我多日不见的哥哥,有幸今日在此碰到。”说罢挥手把他们从眼前撵走:“都散去,散去。”
公仪林压下一百个欲问的问题,一转不转盯着陶修的脸,把这个出来秋游似的少年盯的局促不安,耳尖渐渐爬上红意。陶修躲开他灼热的目光,眺向寺外拥挤的人群,问:“为何出现在这里?”
“跟你到此是同一个目的。”
陶修匆忙扫视周围,没听说这次行动会惊动京城的人物,凑近了谨慎发问:“你?这事和你有什么关系?”
“此处不是说话的地方,你带我找个清净角落,我一肚子话问你。”
陶修朝塔下的人群努努嘴,说:“你觉得寺里还能找到清净地儿?”忽想起后院有口被封的废井,想必此时没有香客涉足那。
废弃的井早已干涸,井边有棵碗口粗的桂树,枝丫浓密茂盛,把这里遮笼得格外安静。
二人盘腿坐在井沿对面而视,中间就是深不可见的井底。如此近的距离,能闻到彼此身上熟悉的气息,气味入心,两人都不由得想起缠绵的雨夜,但再次重逢的喜悦远大过身体交融之后每想起就不敢面对的尴尬。
公仪林轻嗅一口桂树的余香,酝酿好气势,鼓足劲握住陶修的左手,沉声静气地说:“我只想来古刹上一炷香,不敢奢求能遇到你,但上天对我格外开恩。”
陶修抽出手交叉抱在胸前,挺直腰背,直入主题:“明晚的事,你是什么角色?”
“在此之前我只是葛伏手下的参军,既然碰见你,胡墅兵马的调度指挥令牌必须在我手中。明日你出现在哪个门?”
陶修打量着他,这二年他在京城官场浸淫,即便没有老谋深算的城府,但已不是儿时认得的单纯天真的少年。如今他在旁人面前沉稳持重、盛气凌人,几乎说一不二,可眉目间还有依稀可见的稚气,有时还会流露出符合他年纪的幼稚表情和做些孩子气的事,就像去年,竟不知他会坦然地哭、不如意的事会生病,大胆地从池塘捞出菱角揭自己过去的“伤疤”:“你当年偷它,可吃了不少亏。”
说实话,明日的大事,陶修有点信不过他,严肃认真地告诫道:“我会在西门。槐序,明日之事系着千百人性命,事败,若伊娄振明有一丝人性,就只杀我们几百斥候去解恨,可他残暴不仁,一定会拿城中百姓泄愤,毕竟那是只北方觅食过来的饿狼,急于在此站稳脚跟,这不是小事,我们也不敢打这个赌……”不敢想象失败后血流成河的漳南城。
公仪林一直神采奕奕的眼睛因他的话变得凝重,抿唇顿了一下才问:“看来你信不过我?觉得我分不清大局?”
陶修直言:“我的话是有这个意思。葛伏虽是县尹,但他有打仗的经验,能在周国的半包围中坚守城池,其作战的经验绝对多过你,毕竟你还年轻。”
公仪林抖落衣裾上的几朵小小桂花,神情肃然,昂首驳道:“你说的我都明白。但你可能忘了我在宫城的职责,”此刻他带着几分恼怒,如同高傲地质问,“你不在我身边怎知我没有累积作战经验,又怎知我没有上进?何况恃险如平地的都是朝气蓬勃的少年人,你不正是如此。葛伏那老家伙,我见他几次都在神怡心静品茶,能有什么用。既然你这样说,我就领兵在西门接应你,南门留给葛伏。”
陶修听出他话里的不服,不服也得老老实实忍着,遂满意地点头,一并把在城内观查到的地形简单复述于他,又将举事的大概时辰和计划都一一告知。
寺外人群拥挤嘈杂,这片荒废的后园静谧无声,陶修一直收起的手刚放到膝盖上,稍不留神就又被公仪林拽在手中。
“我斗胆要问,自四月分别至今,你有没有想过我,我要听真话。”他敛了刚才的神气,双眸透着祈盼,还夹着几分儿时的仰慕。
陶修试图挣脱被他抓到发红发白的手,“放开。”
“这里只有你我二人,你都不肯说真话?”
陶修只拿出平日一半的严肃面孔就把那只专横强硬的手盯到缓缓松开,而后他又暗暗自责:不行,我都有点喜欢上随时都能掌控这傻小子的感觉了。
没得到一点甜头的公仪林满心郁闷,从井沿上伸下右腿站起来欲缓口气,腿盘的太久血液不畅,一个不稳突然跪倒在地上。
陶修见状,以为他不堪打击、诸事不顺就会生病的旧疾又发作,立即站过来扶一把。公仪林顺势拽住他的手臂往地上一拉,两人皆摔倒在地,公仪林哈哈笑道:“趁此好天气,一块躺会吧。”
他们闭上双目有一搭没一搭的闲聊,事无巨细,把分开后的事统统拎出来说一遍。公仪林提到圣上身为太子时遭遇的行刺、提到对建安王的怀疑,又想到江陵的萧钰。
他欲言又止,出于私心,公仪林并不希望陶修是萧梁子弟,故而随意扯了个谎想试探他一下,“康乐,你记不记得萧琢这个人,小时候我跟你还写过他的名字?”
陶修也歪过头看他一眼,摇头道:“我们认识这个人?”
公仪林起身折了根桂枝回来,掸平一抔细腻的土,一笔一划写下“琢”字,问他:“有无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