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哇!”
“非常香!”
“哇哇!”
“别人都喜欢!”
“哇哇哇!”
“我没骗你!”
*
周家虽然最先开镰,但家中劳力不足,等将谷子全部搬回家已经属于落在后头的那一批了。
但好在及时,赶在下雨的前一天忙完了这年的秋收。
将近十天起早贪黑的忙活,周家人全都消瘦不少,这场大雨虽然耽搁了晒稻谷,但是能让这些吃了苦头的人趁着这个时候缓上一缓。
这场雨下了两天未歇,豆大的雨点砸在地上,没完没了。
好不容易今早雨停了,赵榆见有人带着斗笠从院外经过,瞧着约莫是上山采菇子。
她想起了上次那个菇子窝,两夜的雨水滋润,指不定那里又冒出来不少。
看了眼还关着门的大屋,赵榆去将灶房外头的竹筐拿上,转而又进了屋子,去将木椅上睡得肚皮朝天的猴子抱起来放进筐子里。
雨天山里阴湿,还是带上猴子壮壮胆为好。
那条树藤还在,赵榆爬上树再次用它上了坎坡,虽有些磕跘,但总算是找着了那菇子窝。
相较于她的不容易,猴子可就顺畅多了,树头来回蹦跶,从这头到那头,如履平地一般。
赵榆钻进草丛里,如她想的那样,经过两夜催生,这里头又一次满满当当。
知道这些都是能吃的,赵榆没了顾虑,速度相比上次要快上不少。
等她将里头大大小小的全采了,竹筐也装满了大半。
赵榆心满意足地背起筐子往外走,虽然猴子这次不能和她一同回去,但她离开还是得和它说一声。
唤了几声,在得到它的回应后,赵榆这才悠悠的原路返回。
周家人已经起了,远远地就瞧见灶房的烟囱正冒着烟。
赵榆进了院门,还不等她走近灶房,周婆子已经先一步出来。
她用身上围着的破布围裙擦着手,瞧见赵榆身后背着的竹筐,脸上泛着喜色,“这是去了那地儿?可多?”
赵榆笑着点点头,“多着呢,不比上次的少。”
周婆子帮着将筐子卸下来,从里头拿起几个菇子看了看,笑道:“确实不少,模样还鲜嫩,卖价估摸着能高上一文。”
听到周婶满意她采回来的菇子,赵榆自然也很高兴,想到什么,她试探着开口询问能不能送上一些去刘家。
梨子虽是刘三娘的赔礼,但那刘贵上门给她断了一次“病”,也该送些东西表示表示,不好让人平白走这一趟。
周婆子点头,她也是这么想的,有来有往才能维持住交情,况且那刘家也是个好的,她也不愿意占人家便宜。
“一会儿你多拿些去,菇子煮汤滋味好,刘贵爹娘牙口不好也能多喝一些。”
周老汉也在一旁将这菇子摸了又摸,满意道:“难得的好品相。”那地方能被榆丫头发现,也是他周家沾了她的福。
周婆子心情不错地点头,“得亏阿榆找到了这个菇子窝,让咱们家饭桌上不缺这盘菜,以后只要下雨,我们就去采回来,自家留一些,剩下的拿去县城卖,几次下来,换回来的钱还是很可观的。”
今早醒来,没听见外头的雨声,周婆子就知道山外侧的那些菇子自家是没份儿了。
明明睡前还想着次日早早起来,雨一停就先往山里钻,她家离山最近,只要赶在别人前头,那她就能采到菇子。
哪想这次收谷子确实累着了,这一觉睡得竟人事不知,雨停了都不知道。
等她醒来,天都大亮,别说先人一步上山,恐怕去的早的已经采满了一篮子正要往家走了。
没赶上时候,可想而知周婆子心里有多郁闷,但好在赵榆之前发现了个好地方,外侧的那些她抢不到,有了那福窝里长的菇子,她家总是不缺的。
正当她急匆匆地想要叫上赵榆去福窝采菇子,却怎么也没见着人。
想到赵榆的勤快劲儿,周婆子很快就猜到她莫不是独自去那地儿采去了,又见灶房外头的竹筐不见了,这才确定。
赵榆不知道周婆子所想,她还震惊在周婆子对她的称乎上——
阿榆?
这还是她第一次听周婶这么唤,周瑜心里泛着喜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