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完,她又看向了元辞章,语气有些不确定。
“这位是?”
元辞章在国子监读书甚少外出,和太子殿下虽然有伴读之谊,却对周太傅家中不太熟悉。
李意清介绍道:“这位是今年新科状元,读书时受过太傅教导,一道登门拜访。”
周夫人微微点头,示意自己知道了。
她引着两人走到正堂。
正堂中,周太傅脱下了官帽,一头花白的头发束起,看着很是精神矍铄。
周夫人一见面便瞧见了他这副做派,本想说往常天天在家拾掇齐整也不见门生来看,可是现在站着李意清和元辞章,她只好噤声不提。
周太傅听人来报时就已经整好衣裳在屋中严阵以待,瞧见两人过来,脸上虽没什么笑意,却语气温和:“今日腊八,你们俩算是有心了。”
李意清让许三将背来的节礼放下,与元辞章一道向周太傅作揖:“先生安好。”
周太傅抬了抬袖子,“行什么虚礼。”
说着,视线落在带来的腊味上。
周夫人心底暗啐一句,都这般年纪了,还眼巴巴瞅着吃食,也不担心会在后辈面前失了面子。
元辞章道:“略备薄礼登门,还请先生勿怪。”
周太傅回过神来,“能有这份心意,已然足够了……夫人,今日便将这腊味烹了,再添两道好菜。”
周夫人点点头,也不需要别人帮忙,一抬手就将十几斤重的腊肉拎了起来,还有两个酒坛子,加在一块也十斤朝上。
可是在周夫人手上,却像是只拿了两支毛笔般轻松。
许三一时间目瞪口呆,看着眼前年过花甲的老媪,咽了咽口水道:“夫人,要不还是我来吧。”
周夫人拎着酒坛和腊肉健步如飞,闻言瞥了眼他的身板,道:“不必,这点重量,我还是拎得动的。”
李意清默默看着许三跟了出去,而后轻咳一声,看向周太傅。
周太傅坐在位置上如老僧入定,看向李意清的视线,也只淡淡的。
“无事不登三宝殿。说吧,可是有什么文章要问?”
李意清看了一眼元辞章,摇了摇头。
周太傅的语气忽然有些紧张:“那是太子殿下托你们上门?发生了何事?”
他公正不阿,为人呆板顽固,做官不知变通。除了学问尚可,对太子殿下的培养尽心尽力。
太子殿下也从未让他失望。
周太傅一生无儿无女,是将太子殿下的安危放在心尖上的。光是想到太子可能遇到危险,心脏便砰砰直跳。
“先生放心,”李意清对上周太傅慌张的神色,安抚道,“太子皇兄一切都好,只是意清有事相求。”
听到太子无事,周太傅安定了下来。上下打量着李意清,许是想起她少年时的顽劣,重重地冷哼了一声。
“你这泼猴,找我何事?”
李意清也不恼,反而亲近地道:“先生还记得我将毛笔笔毫都拔了呢。”
周太傅偏头不去看她。
*
李意清年少时,听不进去课业文章。周太傅学识渊博,引经据典,圣人名言京中近况的举例张口就来,一堂课下来,直叫人昏昏欲睡。
她听了两三节,便头痛欲裂,趁着夜色,摸黑回到了阁楼,将周太傅的笔毫扯了个精光。
想到学子要写,又顺便将自己的、太子殿下的、二皇兄的、裕世子的笔毫一道拔了。
如此一来,四个学子的笔也都成了废品。
翌日一早周太傅瞧见楼阁现状,气得直直抖手,李意清性格顽劣,但当时年纪小,看着又乖巧,于是周太傅便以为是二皇子所为。
李意清眼看二皇兄被先生斥责,心中虽然没记住多少圣人言,却还是毅然决然站了起身。
“先生若是要罚,便罚我吧。”
十岁的李意清目光坦荡,对上周太傅不可置信的视线,道:“这些笔毫都是我一人拔得,与二皇兄无关。”
周太傅气得心疼,他指着李意清的手抖了又抖,“这可都是上好的湖笔,就被你这么糟蹋了。”
这湖笔胶封牢靠,她一个十岁的姑娘家,究竟是哪里来的力气与决心。
周太傅越想越气,直呼要找陛下来评评理。李意清顽劣,他是教不了一点了。
太子殿下眼见两人谁都不肯退让,操碎了心。
“太傅,清儿也只是稚子心性,若是人人都是一块璞玉,那还请您教什么。”
他先是好言安抚周太傅,又佯装怒道:“清儿,太傅是父皇请来教授课业的,你目无尊长,不知感恩,还不快向太傅道歉。”
李意清梗着脖子不肯说话,周太傅怒气冲冲,冷笑数声:“公主这声歉,老臣可受不起。”
太子连忙安抚道:“太傅说笑了。即便是父皇,也听过你讲学,受你点拨之恩,此事是清儿顽劣,太傅千万不要气坏了身子。”
而后对着李意清道:“既然不肯认错,从此后晚食便不要用了,每夜去孔圣人像前跪两个时辰,直到太傅消气。”
太子殿下这个处罚一点没留余手。
周太傅看了眼太子,心道这是故意让我自己往下走呢。
公主娇贵,不用晚食,而且还要长跪,如此一来,不出五日,身体便会吃不消。
若是公主当真受损了,他即便有理,面对一个父亲,也是没有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