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夏最讨厌别人告诉他背后有东西,但又不说清楚到底是个啥!
尤其在海底这种地方,他最不需要的就是惊喜,以及惊吓。
等他缓缓转过身,才发现——呦,一促明亮的火焰?
“真有火苗哎!”他叫道。
陆世风“哧”得笑出声,说:“不是火苗,不信你把光源灭了。”
周夏不信,立即把机器人携带的光全都关掉。
原来那人是对的,“火苗”不见了。
那它是什么呢?
那个会喷“火苗”的东西其实就是热液喷口,至少有200度以上,刚才只是反射了光源而已。
怪不得周围的地面那么烫脚。
周夏小声道:“我怀疑这地方不仅一个热液口子。”
陆世风“嗯”了一声,似乎看见了什么。
周夏试着朝前走几步,跨过一个斜坡。
他呆住了,眼前称得上是一片奇景异象:
烟雾缭绕中,“烟囱”林立,到处都是热液口,这次流出来的热液温度更高,因为“烟囱”正不断朝外冒着黑烟,附近的海水都被烧得“咝咝”作响。
可更令人惊异的是,\"烟囱\"喷口上竟然还围满了不少深海生物,密密麻麻。
放眼看去,这一片海底热液区的地形真得像石林一样,到处都是斜坡、陡坡。
接下来他要寻找目标,就意味着不仅要操作自己的身体不停地爬坡和下坡,还要在滚烫的地面上受罪。
机器人的四肢对高温的耐受度,已经调到了钛合金的临界温度,其实并不会有什么“烫伤”。
但那种灼烧感会一直保留。
像现在,周夏已经不能一直保持双脚站立,而是不停地跳来跳去。
陆世风看在眼里,也很替他着急,只是他被困在密封舱,根本不能轻松挪动。
只好道:“热液喷口一般都在山顶或者半山腰,如果从山顶找黑烟再下去测量温度,估计就像进了迷宫,不如我从上面发现热液喷口后,观察周围障碍物情况,你在山下收到通知后,再爬上来。”
但接下来,怎么测量热液口的水温呢?
陆世风知道海底热液口流出来的都是超临界状态的水,在220个大气压下,沸点能达到374℃,一般钻头在还没开始工作之前就已经被高温融化了。
简直是传说中太上老君的炼丹炉。
这地方能存放光刻机?
终于,周夏找到了最大的那根“烟囱”,发现它的热液喷口直径却非常小,估计只有几厘米。
奈何自己的机械触手,离太远根本测不到,离太近又烫得很。
他这样反复好几次,每一次都烫得呲牙咧嘴,陆世风看在眼里,恨不得破壁而出。
卢映雪不紧不慢道:“坚持2秒钟就够了,否则反复挨烫也没用。”
终于,周夏又一次尝试把机械手尽量挪近喷口,钻心的灼烧感中,只听见“滴”的一声,耳麦里传来一个机械的声音:“麦哲伦国际空间站汇报,热液口实际温度为‘416.94’摄氏度。”
这下连陆世风都不得不惊叹了,前年塔克集团曾派航天飞机到达“麦哲伦国际空间站”,据说把一台“高低温交变试验箱”安放在实验舱内,能够远程遥控测量地面温度。
没想到连海底的热液,都能通过遥远的空间站实时测量出来。
周夏惊讶道:“你说,太空和海洋到底能不能连在一起呢?”
卢映雪有些不耐烦:“为什么非要在这个时候讨论这个问题?”
陆世风怼他道:“我们愿意!”
找到了温度最高的热液口,接下来只要再测量酸碱度,就能确定是不是他们要找的地方了。
周夏问:“现在还要用我被烫熟的爪子测PH值?”
他不理解,为什么非要原位测量啊,不能把样品送上海平面吗!
陆世风解释道:“我猜热液喷口的流体,带到海面上后数据会变化,比如原位测是PH值是5,带出来后变成3。”
周夏叹气道:“差别也不大。”
耳麦里其余的两个人都沉默了。
陆世风认真地问:“周,你学过化学吗?对于氢离子来说,3和5是差好多数量级。”
周夏佯怒道:“靠,别这么看不起人,老子当年初中化学考试还得过全年级唯一的满分!”
卢映雪已经明白他们两个打情骂俏时自己最好闭嘴,索性不吭气。
只听陆世风道:“好汉不提当年勇——”,他的话很快被周夏打断:“我不是好汉,我偏提,就提!”
哪想到,就在他们拌嘴的几秒内,周夏已经完成原位测量,PH值是4.5,符合要求。
东西应该就在这烟囱下的山坡里!
上山容易下山难,机器人也一样。
周夏好不容易返回到山底,身上的光源突然灭了。
他手忙脚乱地忙活了好一阵,才把电池重新拧好。
哪知道灯刚亮了两秒钟,就又灭了。
但仅仅是这短暂的两秒,也足够他看清楚某样令人吃惊的东西。
陆世风从远处发现他呆住不动,连忙问:“看见了什么?”
周夏道:“一张脸。”
那人问:“什么脸?”
“一张毛茸茸的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