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大胆脸不红气不喘的报了个高价。
实际上这个摆件最多也就是20文了,他想着对方砍砍价。
结果,翠环点了点头,掏出30文直接买走了。
看着手里的钱,赵大胆觉得眼前的场景有些不真实。
这么好卖的吗?
不是,城里的人都这么有钱吗?
待到主仆二人走远,旁边假寐的刀疤脸大哥睁开眼睛看了他一眼。
“小子,你是哪里人?”
“我是小河村的人,大哥,您是哪里人?”
一听他是小河村的人,刀疤大哥提起了兴趣。
“你们村是不是有个叫李春花的小姑娘?”
赵大胆迟疑了一下,还是点了头:“是有,您认识?”
“怎么不认识,她卖凉粉的时候,我还是第一个主顾呢”
说到这个,刀疤脸特别自豪。
仙客来的水晶玉露不就是李春花的凉粉吗,可惜这丫头就卖了一天就不来了。
他吃完回去还在回味,怎么不多买点。
后来去仙客来也吃过,总觉得味道没有那天吃的好。
李春花竟然在西市卖过凉粉?
赵大胆又被震惊了一下。
这个小姑娘到底有多少秘密是他不知道的?
与此同时,小河村也发生了变化。
李春花的房子盖好之后,开始雇人修整田地。
她买了十余亩地,只拿出2亩种粮食,剩余的全部拿出来种红灯笼。
大家都说她疯了。
村长都来劝她:“春花丫头,粮食才是庄稼人的根,你这种这种野物做什么?”
李春花也不多做解释,反而劝其他村民也跟着她种一些。
“县令大人准备卖凉粉,缺少红灯笼,大家现在种起来,比种粮食强”
大家都是过惯了苦日子,没有放着粮食不种的道理。
种子那样贵还是要买,要不然一家子没饭吃。
“算啦,我家还是种糙米吧,这个我们不会”
“山上多的是,还要种什么?”
“春花丫头是飘了,我看她没粮食吃什么”
众人不理解,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一番就离开了。
而李春花则是坚定的要种红灯笼。
平时和她交好的及家人也都在纠结,要不要跟着她种。
赵婶乐滋滋的做着咸菜,上个月,李春花牵线,赵婶的咸菜以一个很好的价格卖给了仙客来,并且还收到了后续的订单。
拿到银子的那一刻,赵婶真正的直起了腰。
她也是能赚钱的了,以后家里再也不是男人说了算。
现在她回娘家也是腰杆笔直,再没有之前的小心翼翼。
地里的事情,她不做评价,一概交给家里的男人。
而赵叔则是李春花忠实的信众,她种什么他就跟着,留下一两亩地种粮食就行了。
经过这段时间的相处,赵叔早就抛弃了一开始的偏见,对于李春华那是佩服的五体投地。
家里有了钱,日子好过了不少,两个小的还能去隔壁村里读书。
就连家里的长女,也能给她备上厚厚的嫁妆,以后在婆家不受欺负。
现在大的日子,赵大田觉得真是舒爽极了。
刘嫂子和张寡妇家里的地不多,种子太贵了种地不划算,干脆也学着李春花一样,全部种了红灯笼。
村子里还有一些人本着试试看的态度,也跟着种了一些。
县令大人那边派人来小河村收购红灯笼,家家户户现在天天都泡在山上采摘。
也有别的村的人来走亲戚,得到消息之后,回去号召亲朋好友采摘,然后送到小河村。
忙碌了整整一个月,县衙的仓库里堆满了红灯笼。
而小河村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家家户户都有了余钱过年。
李春花最近忙的脚不沾地,每天往返于县衙和小河村。
县衙那边已经谈好了合作商,要开始出货了。
她忙着培训县衙的工人和监督凉粉的制作,还要抽空去粮官那边报道。
就连马师爷也佩服的紧,说她一个小姑娘能有如此毅力和耐力,真是巾帼不让须眉。
回到家中,看到只顾着玩耍的儿孙,马师爷气的大发雷霆。
第二天就把自己的小儿子赶过来跟着李春花打杂,务必让他收收性子。
李春花知道这是一种变相的偷师,但是她无所谓,她原本就不是为了吃独食。
马师爷的小儿子叫马小跳,是个跳脱的小子,跟在李春花身后忙成了陀螺。
一开始他觉得自家老爹放自己进来就是玩儿,结果进来了才知道,根本没时间玩儿。
搬东西,看火,还要算账。
看着李春花对这些工序游刃有余,底下那些上了年纪的工匠们也对她服服帖帖的,马小跳就知道这个看起来瘦瘦小小的小姑娘不是好惹的。
某天,她当众打了一个偷懒耍滑的老油子10板子,而县令大人只派人来说这里一切都听李姑娘的时候,马小跳老实了。
为了方便管理,李春花和马师爷商量了一番,写出了一个叫规章制度的东西。
规定了每天几时几刻上工,什么时辰吃饭、休息,做不到就要罚钱。
如果需要请假,要提前打招呼,不许中途消失等等。
相应的,有奖就有罚,做得好的直接奖钱,还可以推荐亲属进来。
制定完了之后,师爷用写了大字报,直接贴在作坊的墙上,还派人仔细宣讲研读,确保每个人都能清楚明白。
有了这个之后,作坊的效率明显提升,出货量也开始稳定。
陆陆续续,各个商家开始来拉货,李春花又化作技术指导,开始每家去调研指点。
很快,各式各样的水晶玉露开始出现在小河县普通民众的餐桌上。
价格也下降了很多,但是利润空间依然可观。
每天都有商家来找马师爷,要求加入合作。
柳县令看着源源不断运出去的马车,心里的石头总算落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