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梁的布料珍贵,尤其是丝织品更是造价高昂,带到海外就是硬通货,比黄金都值钱。
但是大梁的印染和制衣技术落后,染不了海外那些花样和颜色,做衣服也基本都是纯手工,效率很低。
这次他想出去看看,能不能找到一些新鲜的花样和技术。
林家栋喝了一口茶,报了一个价:“可以,100两银子上船费,其他自费”
“我的船只能保证航行,中途风险概不负责”
出海有风险,翻船、海寇都是有可能的。
林家这么久,也出过一些事故,不过总的来说,风险和收益是并存的。
俩人很快商量好登船事宜。
然后又聊到李氏南北杂货铺子,决定一起去逛逛。
“这个铺子我可是听说了,生意火爆的很呢”
“据说县令大人都去,衙门里的那些人也都去”
“是吗,有什么新鲜玩意儿?”
……
谢良才在屋子里坐着很无聊,决定去楼下逛逛。
一楼的占地面积很大,货架整整摆了30多排,每一个货架前面都是人满为患。
后院和大厅联通的地方还摆了一个小摊子,上面放着炸的金灿灿的藕夹和一些炸货。
小孩子一到这里就走不动道,拉着爹娘就要买。
没钱的人家就买一两个尝尝,有钱的就一包一包的买,吃起来嘎嘣脆,香的很。
谢良才对货架上琳琅满目的商品看花了眼。
他自诩京城人士,也是见过世面的,但是今天仍然在被刷新三观。
谢东江和林家栋进来的时候,柜台那里已经排了两条长长的队伍了。
待看清队伍尽头那个卷起袖子算账收钱的老家伙,林家栋瞪大了眼睛。
他没看错吧,这好像是县衙的刘师爷啊。
他老人家一双眼睛眼高于顶,一把算盘打遍小河县,现在竟然在一个杂货铺子里算账?
谢东江也看到了队伍尽头的青竹,他的表情也丝毫不逊色林家栋。
这不是小竹馆的管事吗,怎么也在这算账?
等等……刚刚站在货架边上的那个男子是谁?
看起来好眼熟,好像自己那个远房表弟啊!
两人对视一眼,分别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不可思议。
赖大亲自驾车送李春花回小河村。
县令大人安排大伙在冬季修了路,马车跑起来十分方便,用了上好的青石板,一路上几乎没怎么颠簸。
路上来往的还有很多马车、牛车、手推车。
小河村很多人都在做点小生意,每天都要往返县城。
有些老农懒的进城,直接就在路边摆摊,也能卖出去不少。
隔壁村子的人为了方便,也会绕路来走这条路。
一时间,马车的速度慢了下来。
李春花掀开窗帘,看向两边的农田。
春风拂面,万物复苏,田间地头一片绿意盎然。
牛羊在山坡上悠闲地吃草,农人们坐在一起聊天。
多么美好的田园牧歌图啊。
赵大胆刚刚去地里检查了辣椒苗,回来就看到李春花和赖大。
“赖叔”
赵大胆开心的和他打招呼。
赖大也很喜欢这个总是笑脸迎人的年轻人,加上他又是县令的女婿,脸上的笑就多了几分。
“原来是大胆兄弟”
俩人寒暄了一阵。
李春花回了一趟房间,换了一身利索的衣服出来。
她先去地里看了看辣椒,又去后山的山脚看了葛根和芋头,长的都很好。
尤其是葛根,藤蔓长的长长的,已经开始开花了。
今年第一批葛根,估计3个月后就可以采收了。
周农官和赵农官那边的试验田也出了好成绩,葛根长得很大个,淀粉含量十足。
红灯笼进入花期,漫山遍野的小白花,看来今年的收成也很不错。
从后山回来的路上,偶遇了刘嫂子和赵婶,还有十几个小伙子。
“哟,春花侄女”
“刘嫂子,您这是去干什么呢?”
“去把河道清一清,村长准备让咱们挖一个鱼塘来养鱼”
……
李春花这才了解到,她不在的这段时间,村子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比如,村长要求每家每户都出人力,去挖一个大的水库,顺便养鱼。
还有家家户户需要出人力去修路,保证家家路路通。
修路需要用的石板就从山上取,不够的就直接就地开窑烧土砖。
村长下了决心,一定要把路修好。
小河村现在的发展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周边好多村子都想来这里取经。
大家都想趁着这次免税三年,多多积攒家业。
县里的凉粉工坊被拿走之后,种红灯笼的人家明显少了不少,改而种了果树。
这也是李春花建议的。
小河村的地势和土质,种粮食真的不划算,种果树或者一些药材反而很不错。
她去和林家栋谈了一笔生意。
林氏种业免费提供3000株橘子树苗,小河村每家领取100株。橘子树挂果需要2年,2年后,林氏种业开始回购果子。
家家户户都有院子和大片的荒地,几个果子树完全没问题。
而且这个还不用发愁销量。
3000株树苗很快就被瓜分完毕,李春花专门拿出一块地,种了整整300株。
她从小就喜欢吃橘子,这次一定要吃个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