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以为……
她以为那日的洞箫和声之作,是俞伯牙与钟子期之会,是高山流水觅知音。
没想到萧景凌竟然说,那只是他的无心之作。
无心之作,不想承情?
呵呵。
何其可悲。
她悲自己!
梁婉自小就敬仰灵均子这样的风骨之士,更是敬佩孙伯灵那样身残志坚之人。她以为,萧景凌会是她的精神寄托,一个虽双腿不良于行,但仍有纯真本心,如竹般坚韧不拔、又如兰般潇洒淡泊的人。
为此,她不惜顶撞生父,忤逆姑母,扛着全家族的压力,明确地表达了她不想做靖王妃的想法。
而如今,那个支撑着她做这些事的人,竟然轻描淡写地说,无需承情?
梁婉一时说不出话来。
侍女奉上了茶,袅袅茶香在室内升起。
萧景凌示意那侍女扶她起身,梁婉这才得以在他对面坐了下来。
萧景凌道:“梁小姐的词我读过。”
一句话,又是激起一片涟漪。
只是这次梁婉学会了隐藏。
她淡淡地道:“不知七皇子说的是哪一首?”
萧景凌道:“《点绛唇·闺思》。”
梁婉心中一动。
她自幼聪敏好学,生母是有名的大学士之女,生父虽官职不高,但酷爱藏书字画,是以她从小与书籍为伴,五岁便博览群书。
后来姑母将她养至宫中,更是请女夫子亲自教导,虽也学了些女工礼乐、琴棋书画,但最精通的还是词作。
十五岁及笄之后她回到府中,继续研习先前所学。此时的她已经在京中崭露头角了,其所作词文不仅在官家小姐中备受推崇,就连向来自视甚高的各地举子们,亦是对她的词作赞不绝口。每年秋闱与春闱,便是梁婉声名大噪之时。
她广为流传的几首《如梦令》、《一剪梅》、《渔家傲》,皆是意韵深远、朗朗上口之作,用词婉约清丽,曾被大家评说“才高学博,近代鲜伦”。
然而就在这么多广受好评的作品之中,萧景凌却独独提了这首《点绛唇·闺思》。
《点绛唇·闺思》是她及笄前所作。彼时太子新婚,她以为姑母将她养在身边,是为了给太子表哥娶妻所用。为此她勤学宫廷礼仪,暗地里打听皇室命妇该了解的东西,可转头,姑父就将翰林院院首的女儿嫁给了太子表哥。
好在,她对萧景皓并无男女之情,她虽从小养在宫中,但与太子的接触并不多,每逢太子拜见姑母,她都会安静地扮演一个“花瓶”角色。从不插话,从不多嘴。
因此太子大婚之时,她是迷茫的,她不清楚姑母将她养在身边的目的是什么。
顾念亲情?兴许有,但肯定不多。
姑母总有她的用意的。
正是因为想不通,她才做出了那年的闺思之作——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
(注:《点绛唇·闺思》为李清照所著,此处化用。梁婉作的诗都是李清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