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正是耕种的日子,离京八百多公里的东江郡却发生了一起疑似走私私盐的恶性事件。
古往今来,无论是贩卖还是购买私盐都是足以砍头的大罪,但能够被定性为“恶性事件”的,说明这案子已经到了棘手的程度,不然也不会惊动大理寺了。
大理寺少卿沈久逸在盐铁司官员的陪同下,带着大理寺司直晏南丘即刻前往。紧赶慢赶,也花了近半个月的时间人才赶到。
脚刚落地,东江郡郡守就热切地迎接几人,直接来到了郡守府上。
吃过一顿接风宴后,沈久逸也大致明了了此次事件的经过。
东江郡紧邻大运河,向来是江浙一带重要的货运关口之一。就在月前,一艘从沪埠运往郗州的货船在途径东江郡口岸时无端沉没,船体更是从中部断成两截,船上的货物也因此全部灭失。
货船失事并不是多罕见的事,但多数都是遇到恶劣天气或者航线冲突两船相撞导致。这次失事的这艘船却是在离岸十公里时先是船舱无端进水,而后甲板裂开,最后竟直接从中断成两截没入水中。
若说没有人为,货船老板是打死都不相信的。加上失事时船员皆跳入水中自救,到最后爬上岸的时候却只有八个人。
不见的几个正是当时码头上找的临时工。
想到这,货船老板就一肚子的气,他信誓旦旦地说有人在搞他,郡守让他拿出证据,他却又说不出个所以然来。最后怕主家责怪承担损失,只好乱说是负责接应船只的买家动的手脚。
案件有了,原告与被告也都有了,按正常流程走这就是一场普通的民事纠纷案件,但最后,怎么就被定性为贩卖私盐了呢?
原来是因为货船沉没的地方不算远,东江郡郡守就召集了周边县市最善水的高手,轮番下水去搜寻沉没船只里的线索,试图找出相关证据。却没想到,他们赶到时,却发现沉船里面几百袋的货物,大部分都变成了石头。更诡异的是,那些袋子的收口还扎得紧紧的,不像是后期有人掉了包。
怎么会有人费老大劲就为了托运一船的石头?
那如果不是石头的话,有什么货物,离港的时候还好好的,入了水却又消失不见?
大伙儿看了看周围的水,一种可怕的猜想涌上心头。
盐,只有盐入水即化,可国内盐的买卖都是有计划的,如此大规模的运输,还没有向朝廷报备,那可不就是贩卖私盐吗?
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东江郡郡守立即向上头汇报了此事。
盐铁司司使率先得到消息,当即吓得凳子都差点坐不住了。
走私私盐,还是一大船的私盐,这事若是属实,那他这官也算是做到头了。
正在犹豫着要不要向皇帝汇报之际,另一份无人署名的密信被钉在了他书房的柱子上。
信上说,此事与贩卖私盐无关,但也与朝堂之人脱不了干系。劝他千万别将此事禀明皇上,最好私下查明,否则打草惊蛇就不好了。
盐铁司司使想了想确实是这个道理,年轻时他也是因屡屡破获走私私盐的案件升迁至今,身居高位之后反而鲜少听说有大规模的走私私盐的案例了。因此密信上说这事与贩卖私盐无关,他信了八分。但剩下的两分总有些不确定,他不知道该如实坦白还是私下处理。
直到遇到了晏南丘。
晏南丘这个后生很合盐铁司司使的胃口。原先晏南丘名声大噪时,他是不予理会的,泱泱大梁,优秀的后生何其之多,若他每个都要接触,光是京都里的就要排一个月多了。
况且他年纪大了,有心致仕,无心党派之争。晏南丘虽然没有拜入哪位大人门下,但坊间都传她是靖王的人,盐铁司司使更是对其敬而远之。
但有些人天生就是能成事的料。盐铁司司使业余爱好不多,钓鱼就是是其中唯一一个乐此不疲的兴趣爱好。
每逢休沐日,尤其是下雨的时候,他就会寻一僻静处,身披蓑衣,头戴斗笠,仿佛自己只是茫茫雨幕里的一个背景,孤独地坐在那,一钓就是一下午。
他不带饵料,甚至都不带桶,每逢有鱼儿上钩,他就给鱼儿打上标记,再放生,若是下次再钓到同样一条鱼,他就奖励自己一壶酒,在雨中畅饮,与鱼儿同醉。
如此独特的兴趣爱好自然是不能让其他人知晓的,因此他每次去之前都会派人清场,确保周围百里内只有自己一人,才敢放心做自己。
直到有一天,他不小心落水,救他的却是从未在他跟前露过面的晏南丘。
他这才知道,原来自己一直在人家庄子的池塘里钓着鱼,而这件事,晏南丘始终未曾在他面前透露过。
晏南丘这次出现,也只是因为忽然想吃鱼。她想着自己庄子上有个老伯经常来钓,而且每次钓完都会把鱼剪掉鱼鳍再放回去。为了避免影响老伯的钓鱼体验,她每次都在老伯走后特意把那条剪了鱼鳍的鱼再捞上来,这样老伯再来钓的时候,就会钓到全新的鱼了。
当然也有忙忘了的时候,所以老伯一个月里总有那么几天可以再次钓到做过标记的鱼。
盐铁司司使不知道这简简单单的事情背后有人花了这么多的心思,难怪他一直觉得这个钓鱼点体验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