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盆面?
常嘉贇想起家里用来和面的盆。这两大盆面,蒸出来的包子,恐怕会很多。
那明天早上,肯定会赶不及的。
“对了,我不光是找嘉贇,还要借蒸笼。”蔡小燕道。
“那我先去厨房滕一下。”王桂芬站起了身,“三嫂,我明早去帮你吧,这工程量,也太大了。”
“不多不多,也就四五笼的量。”
家里用的都是大铁锅,蒸笼自然也大。算下来,数量也不少。
“还是我去吧,擀皮我在行。”
这头一遭做生意,蔡小燕信心满满。等王桂芬去忙碌后,她又面向了常嘉贇。
“你说三婶这价格定多少比较合适?”
“行价是三分钱一个。”
“那我和你三伯,明天就去工厂门口卖吗?我记得那里已经有家卖包子的了,我们要是再去的话,会不会抢了人家的生意?”
越说,蔡小燕越担心。
“你说那些包子,真的能卖完吗?咱这第一天开张,要是剩太多,可不是个好兆头。”
常嘉贇安慰到:“三婶,咱这是第一天开张不假,但人们都有好奇,要是味道好了,肯定会有回头客的。”
“这客人,本来就是来来往往的。好吃了,下次还会来,不好吃,以后就不会再买了。总吃一样东西,也会腻味的,今天买个包子吃,明天买个饼吃,后天再来个油条,这都很正常。”
“这位顾客选择了其他食物,还有其他顾客选择包子。三婶你也别太担心了。”
“卖包子的不止那一家,我之前和小妹一起去摆摊的时候,有两家在卖。东西好吃了,客源自然会多。现在不是都在鼓励做生意的吗?”
“这卖包子油条的,没有上百个,也有十来个。三婶,你就放心。”
光是去一趟夜市的小吃街,光是卖煎饼果子的摊位,就有七八个。更别说买烤串的,只多不少。
“三婶,这里不是美食城,也不是旅游景点的美食街,存在竞品很正常。”
常嘉贇的一番话,让蔡小燕紧锁的眉头舒展开来。常嘉贇说的很有道理,就是她这心啊,总是七上八下的。
见她还有些疑虑,常嘉贇转向了常为国,“不信你问问我爸,我们今天在车站的时候,光是卖茶叶蛋的,都能碰到十来个。周围卖汽水的,更是数不胜数。”
蔡小燕:“我上次去你哥那里,确实有看到这些。”
卖水的卖茶叶蛋的,她刚下车,就被这些人围住了,叫喊声此起彼伏的。
每个人都秉着能揽到一个顾客就是一个顾客的念头。
“三婶,你就别担心了,我姐说的一定都是真的,你就放心吧。”常梦泽道。
“再说,三婶你做的包子那么好吃,一定会欢迎的。”
常嘉贇只能再次安慰,“三婶,你别太担心,除了工厂的那些不吃食堂的工人,还有学校里面的教书先生,万事开头都难。等积累了足够的顾客,也就不怕了。”
说道这个,常梦泽就不困了,“我和我姐那两天去摆摊的时候,有好多学校里的老师,也会特意来买早餐。”
“那小学老师和初中老师,可都是不管饭的。”
蔡小燕总算放下心了,常梦泽提议,让常为国给蔡小燕写了个招牌。常为国特意找了块干净的木板,上书:【蔡大姐时辰包子。】
这个招牌名字,常为国并不看好,因为太常见了。
“爸,这不光是招牌,同样还是广告。只要说起蔡大姐包子,第一时间就能想到我三婶。这个用上三四十年,都不过时。”常嘉贇不得不承担起了解释的义务。
等二三十年后,遍地都是这样的起名方式。同样,也是一种传承。
蔡小燕看到这块招牌,笑得合不拢嘴,“明个,我就和你三哥一起去试一试。”
常梦泽:“我和姐姐明天也要去。”
“那正好,咱们一路。”
等到睡觉的时候,常梦泽再次处于亢奋的状态中。
常嘉贇都已经困的神智不清了,她还在耳边说个不停。
这叽叽喳喳的声音,在昏昏欲睡的常嘉贇耳里,不但不吵,反而更像是催眠曲。
四点钟的时候,家里养的那只毛色蹭亮,威武的大公鸡打起了鸣。
在这种天然闹钟的叫醒服务下,王桂芬睁开了眼睛。
她下床洗漱后,穿上了外套,提着一盏煤油灯,向着蔡小燕的家里走去。
路上,黑漆漆的。偶尔有别家的狗,在听到响动后,会吼叫一两声。
到了目的地后,王桂芬敲响了她三嫂家的门。
“桂芬啊,快进来。”开门的常为海侧着身体,“你三嫂正在厨房呢。”
两人一路走到厨房,蔡小燕正在切菜。
“我洗过手了,揉面还是我来吧。”王桂芬拿开了锅盖,面都快溢出来了。
“好。”
两妯娌有一搭没一搭的边干活边闲聊,常为海给锅里添上水之后,又去外面抱柴火了。
三个人,一个人擀皮,一个人包,速度异常快。剩下常为海,则是烧着锅。
等快到六点的时候,刚好全部出锅。
常嘉贇起来收拾好了自己,给水壶灌满了水。常老太做好了饭,匆忙出了门。
确认了一遍自己要拿的东西,她走进了房间,轻拍着还在睡梦中的常梦泽。
“小妹,该起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