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徐卫东将韩玉珠接到徐家,还没进他家家门,就听到里面传来一群妇人的谈笑声。
韩玉珠跟在徐卫东身后进门,刚一进去,就受到全屋人灼灼地注视。
韩玉珠今天穿着一件桃红色的衣服,梳着两根麻花辫,尽显姑娘家的年轻鲜嫩。
“这就是那韩家闺女?我是徐家的姑婆。”一个老太太冲韩玉珠和善笑道。
“姑婆好。”韩玉珠乖巧叫道。
“我是徐家的舅婆。”又一个老太太道。
韩玉珠转向她,叫道:“舅婆好。”
她其实是认不全面貌的,只觉得都是老太太的模样。
“玉珠,来我这边坐,我是你表舅妈。”一个年轻媳妇过来牵韩玉珠的手,显得很是热情。
韩玉珠看了一眼徐卫东,见他没开口提醒什么,想是过去坐没问题的,便跟着这位年轻嫂子过去坐了。
这下子,韩玉珠便坐在了这几个女人的中心,被众人包围着,她有点不好意思地低下头。
先前的姑婆对徐母道:“你这未来儿媳妇长得怪好看的,两个年轻人是怎么认识的?”
徐母往桌上的盘里倒瓜子花生,听到询问,只道:“是卫东他大伯母介绍的。”
舅婆一听,眼神就变得微妙了起来:“那你送了不少好东西吧?”
这个问题不好直答,搞不好每个亲戚都得补一份。徐母便道:“哪里哟,都是亲戚,能要我什么东西?”
舅婆不信,拉着韩玉珠问:“孩子,你说,你婆婆送了啥给你大伯母?”
韩玉珠看了一眼徐母,徐母脸上颇尴尬,大家看着,她又不好给韩玉珠使眼色。
徐母心里觉得韩玉珠是个老实孩子,大概率不懂人情关系这些弯弯道道,可能会照实说的。
哪知,韩玉珠思索后,说了一句:“好像是一袋子红薯。”
徐母听后,松了口气。
但这个老太太不信,脸上虚虚笑道:“你这孩子在瞎说呢,那点子东西你婆婆拿得出手?”
这点东西在贫瘠的乡村也不算少了,但徐卫东家富足得很,这个老太太笃定徐卫东他娘不会只给这点东西。
韩玉珠低头闷声道:“那我就不知道了。”一副不想再答的样子。
也是,人家都说了,你不信,那她也无法了。
舅婆也不好为难第一天上门吃饭的女孩子,只以开玩笑的口气说道:“这是个好孩子,还没嫁过来,就知道维护你们了。”
这最后一句话是转头对徐母说的,徐母笑了笑说:“您说哪里的话,玉珠老实得很,有什么就说什么。”
舅婆说韩玉珠为了维护徐母说假话。徐母说韩玉珠说的就是实话,您爱信不信。
韩玉珠上辈子就对徐家这个舅婆的感官不太好。她为人十分小气,又爱占小便宜。
其他亲戚收了徐家的礼,让她知道了,不管是不是互相还人情,她一定也要一份。过年拜年互相送礼,你这边送礼过去,她收下不回礼,还有脸让她儿子空着手来大吃大喝……
不过,徐家这个姑婆倒是还不错。虽然走动得不多,但是徐家有什么喜事,她拿的份子钱是真厚。
奇怪的是,舅婆这么抠,也没让她省下多少,家里条件还是不咋地。姑婆这么大方,家里条件倒是不错,老太太手上就有不少富足,平时下馆子也是常事。
姑婆这时候也出来打圆场,她对舅婆大方道:“您老是不是要红薯?我家田里有很多,我哪天让我儿子送一袋子去您家?”
姑婆是徐卫东爷爷的姐姐,舅婆是徐卫东奶奶的弟媳。但徐卫东爷爷奶奶都不在了,两家本质也可以说没什么关系了,都靠徐卫东家维系。
舅婆要真拿了姑婆的东西,那真是在向生人“乞讨”,丢死人了。舅婆再喜欢抠拿,哪能不懂这点人情世故,回家还不被她家那口子骂死。
她连忙摆摆手,急道:“不要不要,我就是说家常,多问了几句,又不是真要这点东西。”
姑婆真诚道:“您要真要这些,说一声,我就送到您家。大家都是亲戚,不用见外的。”
舅婆脸色有点难看,点点头。
偏过头去,她又小声嘀咕了一句:“这点东西,当谁稀罕呢。”
她一开始,打的是徐家媒人礼的主意。不说要同样的一份,那要一部分也是可以的吧?
她看了一眼韩玉珠,忽然就喜欢不起来了。
韩玉珠正在和姑婆聊天,就听到吃瘪了的舅婆问她:“玉珠啊,你平时在家都干些什么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