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时间两方僵持不下。
袁小琴怕再这么纠缠下去,会惊动院子里的谢静之,不顾祝流双的再三祈求强行关上门。
大铁门在眼前迅速合上,祝流双无力地垂头。她在心里责备自己没有事先打听好情况,白跑一趟。想着下周再请半天假,尽早赶来排队。
“妈——看来今天是没戏了,咱们先回去吧,外面怪热的。”她语气颓唐。
顾春玲目睹将才的一切,无声地点点头,脸上没有责怪也没有失望。她说不出什么安慰的话,只是把布满老茧的手掌覆到女儿的手背上。
两人重新坐上电动车,满载失望准备离开,那扇冷冰冰的大铁门却忽然打开了。
只见一个须发皆白的高个子老人从门后走了出来。一张刻满皱纹的脸瞧上去并不可怖,慈眉善目的面容让人忍不住想亲近。
祝流双急急刹住车,兴高采烈地高声呼喊:“谢医生,您是谢静之医生吗?”
老人手上拿着铲子,铁铲上还沾了些黄泥。方才他在院中阴凉处侍弄花草,听到动静便出来瞧瞧。
“我是谢静之。”
祝流双停好车,三步并作两步重新跑上前:“谢医生,我母亲得了类风湿性关节炎,关节变形严重,去年膝盖刚动完手术。现在用上生物制剂了,刘主任说可以找您做督脉灸,中西医结合……”
她生怕谢静之像袁小琴那样拂袖而去,说出口的话便跟放连珠炮似的。
小姑娘脸蛋热得通红,说话时一双大眼睛湿漉漉的让人心生怜爱。更难得的是,她对母亲的那份孝心,情真意切。谢静之觉得自己莫不是老眼昏花了,看着眼前的姑娘竟想起了过世的女儿。
他唯一的女儿谢灵年轻时也如她这般孝顺可人。就连两人的声音都……难道?他蓦地忆起前些日子与外孙有关的事。
“姑娘,你叫什么名字?”谢静之激动地问。
“我叫祝流双,我母亲叫顾春玲。”祝流双还沉浸在谢静之肯听她讲话的喜悦中,低头迅速翻出包里的病历本,“谢医生,这是我妈的病历。”
原来,这就是外孙口中“姓祝”的朋友啊!谢静之脸上的笑意更甚了。
也许,还是那个在外孙朋友圈“唱歌”的姑娘!
眼前的姑娘不仅人长得水灵还孝顺,是个良配。要是何铭那小崽子能和这位祝姑娘成家,他倒是满意。
谢静之已经开始给外孙点鸳鸯谱了。
“谢医生?”谢静之迟迟未接下病历,祝流双忍不住提醒道。
她当然不知道此刻谢静之心里的想法。
如果知道……估计要开心到膨胀了!
回过神来的谢静之揩去手上的黄泥,扬了扬另一只手中的铁锹:“我手脏了,你同你母亲先进来吧。”
“阿袁——把两位领去偏厅的诊疗室。”
没想到谢静之将病人领进家门了,袁小琴走到他身边小声埋怨道:“老爷子,您这样被您外孙知道了,铁定要怪我没看好您。”
她虎着脸剁了下脚,不情不愿。
“不碍事……那孩子是阿铭的朋友。”谢静之神神秘秘地指了指祝流双的方向,脸上乐开了花。
在谢家工作这么些年,袁小琴鲜少听何铭提及自己有什么朋友。如今第一回听说,冷脸立马转热,她堆起笑:“是我眼拙了!您放心去换衣服……这儿交给我。”
很快,祝流双和顾春玲被袁小琴带着去了诊疗室。
初来陌生之地,难免局促。顾春玲搓着手坐也不是站也不是。祝流双倒是更为自在一些,她站着打量四周。
诊疗室的陈设古朴典雅,墙上挂着“医者仁心”四个大字,苍劲有力。
一道帘子将整个房间隔成两半。左边是诊疗区,四四方方的木桌上摆着针灸穴位图谱,中草药典籍以及一盆鲜翠欲滴的文竹。右侧是理疗区,米白色的理疗床占据了绝大多数空间,顶头悬挂着一幅花鸟山水图。
“两位坐啊,干站着怪累脚的,我给你们泡茶。”袁小琴指着身边的两张靠背椅说。
袁小琴为何态度转变如此之快,祝流双不得而知。她就着对方的话坐下,顺便将母亲也拉到椅子上。
“婶婶,您是谢医生的家人吗?”她开始套近乎。
袁小琴摆手,因着“何铭朋友”的身份,她对祝流双殷勤起来:“不是,我这儿的住家阿姨,负责照顾谢医生的日常生活起居,工作好些年了。你可以叫我袁婶。”
“诶,袁婶,今天真是谢谢您。”谢静之能走到大门口让她们进来,想必是这位袁婶的功劳。因此,祝流双的笑容更甜了。
袁小琴听得云里雾里,本想问一句“谢什么”?脑瓜子倏地领会了祝流双话里的感激,顿觉不好意思。但她又拉不下面子解释,便心虚地回复:“客气了,不用谢。”
三人断断续续聊了一会儿天,祝流双便将谢医生的大致情况摸了个底。
“袁婶,诊疗室里点的什么香?进来这么一会儿功夫,就觉得整个人身心舒畅。”她好奇地问。
“黄太史清真香。柏子仁、甘草、白檀香、桑木麸炭研磨为丸,点燃使用。可养心宁神,对疲劳躁郁者有益。”
回答她的不是袁小琴,而是稳步走来的谢静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