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踏地有力的脚步声,踏在了他们心里,踏出了汉人的战意!
而仪仗队的每个军士亦是如此!
此时此刻,他们已然没有了丝毫紧张的情绪,被充盈在耳边的铿锵之声所染。
他们的血液发热发烫,心脏在狠狠跳动,如同头顶的烈阳一般炽热!
挞!挞!挞!
将士们抱剑在胸前,剑身在阳光下闪烁着寒冽的冷光,朝着天空的剑锋似是对捍卫大汉安危的决心!
今日长安风大,却吹不灭将士们和百姓们的热血,汉旗迎风猎猎,金龙仿佛活了过来,绕着大汉盘旋戏珠。
挞!挞!挞!
隆隆的踏地声如浪潮滚滚而来,震耳欲聋!
威严庄重的仪仗队以排山倒海的气势行进到了看台前。
刘彻瞳孔不断收缩,他盯紧了这前无古人的仪仗队,眼神亮极了,里面涌动的是战意!
“好!!!!”
一道激动的嘶吼声忽而惊破了人群里寂静的氛围。
百姓们这才反应过来,突然爆发出此起彼伏的、惊天的、久久不绝的喝彩鼓掌声。
“匈奴安敢再犯我大汉!!!!”有人嘶叫道。
“匈奴安敢再犯大汉!!!!”百姓们跟着叫喊。
“打倒匈奴!!!!”
“打倒匈奴!!!!”
……
将士们的身姿和气势激起了在场百姓们的情绪,他们嘶吼着呐喊着,宣扬着不畏异族的意志和永不改变的爱国决心。
仪仗队踏着正步走过看台,走向了远处。
但百姓们高昂激奋的情绪却久久不息。
看台两边,公孙弘、桑弘羊等重臣默默看向高台之上,却见刘彻的目光始终跟随着仪仗队而动。
李广等武将抑住情绪,视线一直放在军队最前方的那道纤细高挑的身影上。
江充面无表情地盯着远方,朱煦眼底晦暗不明。
旗帜翻涌,黑色长龙已行至远方。
将士们挺立的身姿久久烙印在百姓们心中。
.
大汉七月某日,仪仗队在章城门外完成出色的汇演,帝王龙颜大悦,当即下达旨意,封沈乐妮为大汉首个国师,爵位比之诸侯王,今后入前殿参与朝会,与君臣共同议事,另赐国师府一座,金银钱财无数。
而仪仗队则正式成立,赐予大汉第一军的荣誉称号,将士们平日各司其职,一旦举行大型祭祀及庆典活动便要归队,可与帝王共同行于御道。
将士们除了各赐百两黄金,此后每月军饷增加两倍,另赐房舍一座。
全场震动。
沈乐妮此名以及仪仗队,彻底在长安乃至整个大汉打响。
而话说回来,在汇演完成以后,沈乐妮便领着仪仗队候在了街道尽头。
接到刘彻的指令后,沈乐妮又带着军队返回到了看台下。
然后刘彻当着全场人的面,下达了旨意,百姓和朝臣权贵们跪在地上,震惊到瞪大双眼。
位比诸侯王的国师啊!!
这可是大汉首个封为国师的人!还是一个女子!!
这怎能不令人震撼!
一些人甚至眼红愤恨到目眦欲裂。
沈乐妮本人也很震惊,当场发懵。
“沈国师,请起吧。”刘彻语气含着笑意,对下方跪着的沈乐妮开口道。
沈乐妮回神,出声应下,从地上缓缓站起身,其余人也陆陆续续站了起来。
“你可是大汉古今第一个,以女身封国师之人,有没有什么想说的?”刘彻饶有兴趣地问。
沈乐妮激动又紧张,同时又有些惶恐,她斟酌半晌,回道:“臣,谢陛下大恩!必不辜负陛下与大汉百姓的期望!”
刘彻嗯了一声,不再多说,下令让沈乐妮带军队回校场,并让李广等人撤了看台,有序疏散百姓。
汇演虽然短暂,但长安城内的余热经久不散。
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听见众多的议论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