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秀玉一边走一边想着黄凤莲。
从姓氏辈分来说,黄凤莲还算是黄秀玉的远房外侄女。在李家出现变故之前,因为姑母的关系,有好几次带着一家人到良口大队访亲。
黄凤莲在家中排行第三,上有大哥大姐,下还有小弟。家里爷奶偏疼小孙子,父母更在意年长的哥姐,再加上内向的性格,不算是多有存在感和关注度的人。
自家小子小时候是小孩头,到哪都混成一片。
注意到小小个的黄凤莲总是在一旁不敢跟着玩,就很有责任心的总领着她。
后来自家变故搬迁到良口,不少人家顾忌着也都渐渐没了来往。
承平从那以后就不爱出门了,因为小孩之间听来唱作的话最伤人,因此与幼时大多数伙伴都没了再续情谊的想法。
黄凤莲也属于其中之一。
要说有多深厚的感情,倒也算不上,但总归有着一起长大的情意在。
承平出事后,由在场的人说来,与黄凤莲有不小的关系。
想了一路,不知不觉走到家门口。
黄秀玉望着地坪晾晒的衣物,收拾整齐的柴堆,灶房方向还飘来食物的香味,一时愣在原处都忘了踏出下一步。
“阿妈,你回来了?”
李承平估着下工的时间,等了好一会还没见人到家,从灶房伸出头就看见阿妈站在地坪坎脚。
“我已经做好饭,洗洗手就能吃了。”李承平招呼一声,转回灶房把温在灶上的菜都拾掇出来,也没再搬到堂屋的八仙桌上。
平常两个人都是直接在灶房解决的,灶房有一个小桌子,两个人用刚刚好。
把饭菜刚摆好,就见阿妈走进来,边走边甩着手上的水珠。
家里没多余的毛巾放在外面做擦手布,不过天气热一会就干了。
黄秀玉坐到小桌子旁,李承平正在从灶房中央的火塘上架着的圆肚小铁锅里舀米饭。
深深看了一眼正在忙碌的人,随即在李承平看过来并递来饭碗的时候,像往常那样笑了下接过。
“承平这手艺都比上阿妈了呢。”黄秀玉夹了一筷子脆爽的野菜,味道属实不错。
“看阿妈做多了嘛。”李承平坦然的抬头笑了笑。
虽然有原主的记忆,但是自己不可能完全和原来的行事一模一样,李承平对将要有的询问早有准备。
但黄秀玉很自然的越过这个话题,说起刚刚的事。
“凤莲刚找我了,你是怎么想的呢?”
黄凤莲?
李承平想了想,记忆里自己滚下山的时候,对方是在现场。
但是对于当时发生了什么,具体的细节是怎么都没想起来。
“阿妈,我不记得了。”李承平没想隐瞒这件事。
黄秀玉听闻,略吃惊的放下碗筷,焦急的询问:“都不记得了吗?那,你还头疼吗?”
夹了一筷子猪油渣到阿妈的碗里,猪油渣是从碗柜找到的,只剩一小碗。就着过了一遍水切碎的青菜梗一起炒了,是今天中午唯一的荤菜。
“阿妈,你别急,我没事。”李承平拿起碗筷放回阿妈手上,示意她不要着急,边吃边说。
黄秀玉心怀忧虑一时有点没反应过来,拿着碗筷机械的夹了口空的白饭。
李承平有些后悔在吃饭的档口起了这个话题,也就是话赶话。
“只是不记得出事前那段记忆而已。”
“那,那其他的呢?”
“其他的都还记得。”
李承平安抚的对着阿妈笑了笑。
“身体真的没事,也不头疼,精神也正正好。”
黄秀玉略放下心:“那就好,那就好。”
“不记得就不记得吧,都过去了。”
“嗯,所以,黄凤莲有说什么吗?”
“没说什么。”黄秀玉想起,还有点憋屈,“站在那扭扭捏捏的不开口,别人看到还以为是我们对不起她一样。”
顿了顿,黄秀玉复又叹了口气。
“算了,她就那性格,过去就过去了。”
李承平没再接话,再给阿妈夹了一筷子菜。
垂下眼帘,埋头扒饭的动作掩住了深思的眼眸。
过去了吗?
未必。
听阿妈说起,李承平才把记忆里的黄凤莲和原著中出现的人联系到一起。
黄凤莲这个人,在原著中占比可不算少。
————
黄凤莲低着头把工具靠在墙角,中午下工不用还工具,因为下午还要继续用。
推开门走进堂屋,一大家人已经吃了一半午饭了。
沉默的拿了张凳子,挤进了桌边。
对于黄凤莲的沉默寡言,一家人都司空见惯了。
只有大姐黄凤娟撇了一眼,拉着凳子往旁边挪了点空间。
“三妹,以后下工早点回。”
对于黄凤莲今天为什么晚回,其实大家都能猜到一点。
吃过饭,韦小燕指挥着两个闺女把碗筷收拾好,看到黄定国坐在大门口卷纸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