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拜完成,李承平看阿妈情绪不大对,也没多说话只默默的陪着站了一会,
等到阿妈的情绪缓和了过来,才转身回灶房把两人的饭菜和饭碗都端上桌。
没急着盛饭,先来一碗醇厚的猪骨野山药汤。
给阿妈舀了一大块骨头,故作期待的姿态追问:“阿妈,快尝尝我做的怎么样?”
黄秀玉回神,对着没掩饰完担忧神色的李承平笑笑,抿了一大口。
“好喝。”
学着李承平的样子也竖起一个大拇指,表示所言不虚。
是真的很好喝。
骨头已经熬出骨油,奶白色的骨汤混合野山药的甘甜,肉香植物清香浑然一体,不输自己以前吃过的任何酒席大菜。
此时夜色已经降下,两个人敞着大门,就着最后一点浅薄的暮色吃完了两个月来最丰盛的一餐。
黄秀玉挎上一个竹篮,把灯盏馍一份份放好。
李承平拿上清洗好的小叔公家的木桶,计划先从小叔公家开始送节礼。
一家家的走,间息的还要坐着聊会天。
等到全部走一圈时间就差不多了,就可以相携一起往张家井去参加请仙姑仪式。
黄秀玉还特地让李承平背了两张小竹凳。
***
张队长住在村头东方位对岭的那边半山腰,需要跨过一个下凹坎脚,再走过几块旱田。因为没有照明设备,两个人走得缓慢。
幸而月色明亮,走走停停,爬上这边的陡坡就能看到零零星星的人家了。
但总体来说,这边山腰的人气是比不上大队部附近的。
可惜两个人来得晚了些,张队长已经不在家里了,大门紧闭着,屋内也没有半点亮光。
“可能已经去准备请仙姑仪式了。”
黄秀玉把包好的灯盏馍挂到门梁下,这里位置够高能防止野猫老鼠偷食,等张队长回来也能一眼就看到。
从张队长家里出来,黄秀玉看着安静得像个鹌鹑的李承平无奈不已。
“这么大个大小伙,你至于吗?”
李承平心想,至于,特别至于。
只要一想到张队长那横眼训人的模样,就感觉像是被曾经高中的教导主任抓住了把柄。
那是个不苟一笑的严肃顽固老头,李承平曾经被罚过绕着操场跑道跑了一个早读课的步,至今想起来就胆颤。
黄秀玉正想再逗一下像见到猫的老鼠一样的李承平,预感不妙的李承平就先眼尖的看到了前方的张婶。
付芬兰拿了一个手电筒,这可不得了,这是村里独一份的难得物件。
正拿着手电筒得意呢,就被从后面窜出来的李承平吓了一跳。
“哪个狗什……”
把手电筒的光往来人脸上扫,才发现是李承平。
“哎呀,你个小子,吓你婶干什么!”
付芬兰没好气的用力拍了下李承平的手臂,差点没吓出好歹。
“哎,哎。张婶,我哪知道,我看你前面这么亮眼没想那么多嘛。”
“怪我怪我,我帮你拿东西。”
李承平接过付芬兰手上的长板凳,好奇的看着张婶手里的手电筒。
第一次见这老式的手电筒,手柄特别长,灯光其实不算很亮,但是对比借月色照明的母子俩,可就强多了。
心痒痒的想拿过来看看,但是不好意思开口。
看着逃窜出去的儿子,黄秀玉在心里暗笑,真就一窸窸窣窣的老鼠样,跑得真快。
李承平挨着张婶另一边走,拒绝与想看自己笑话的阿妈有任何眼神交流。
黄秀玉快步走上前,问付芬兰:“你怎么一个人呢?”
“他们早早就去给队长帮忙了,我走到一半才想起忘记拿凳子。”
“你们怎么从那边过来?”
“想着顺路给张队长送点吃的,没想到他已经去忙了。”
“哎,是这样。张队长闲不住。”
两位阿妈并排着说起小话,李承平干脆走在后面当起“拎包小弟”。
一路上路过的人家都已经是黑灯瞎火。
一队选择在张家井旁边的老桂花树下举行仪式,二队没能抢过一队,只得退而求其次地选在了大队进村路口的桂花树下。
八月十五,正是桂花十里飘香的季节,选择桂花树也是契合了月桂传说故事。
八月十五的传说故事里以“嫦娥奔月”“吴刚伐桂”“月兔捣药”几个最为广泛流传。
而本地也有独属于本地的月桂传说。
据传在清朝期间,一外乡人来到此处讨生活,偶然得知本地人迷信神灵,于是在回乡时从家乡的陈大仙庙里装了一袋香灰回到本地。在村头路边的空地上建了一个小小的庙宇,写上陈大仙的灵位牌,自己敬奉起来,还不时地向村民宣扬陈大仙的灵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