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深呼吸,黄凤莲的神情逐渐从心神不定转做孤注一掷的坚定。
*
队里来人通知的时候,黄家已经吃过晚饭。
正值冬至假期,难得空暇下来的一家人早早地就着暮色解决了晚饭。
农家人没什么娱乐项目,见天色还早黄定国就带着黄从军出去串门了,黄百川和韦文秀也跟着带小孙子出门唠嗑,等天色完全黑下来几人才施施然进家门。
虽然没在家里遇见来通知的人,但是出门一趟消息也传了一遍,也就不用韦小燕再说一次。
刚刚的动静就是像头牛一样横冲直撞的老小黄从文弄出来的,只要他在家,家里真的是一刻都安静不下来,惹得几个大人是头疼不已,但是训斥了也是白训斥,毕竟这年纪的小屁孩,说什么道理也听不进去不是。
黄从文可不知道这么多,只一味地就要像阿妈阿姊炫耀他新得的玩具。
“阿妈阿姊,快看快看!”
黄从文举着一只竹编的蚂蚱,不止是给还没见过的韦小燕和黄凤娟展示,最后还得意地在家人面前都转了一圈。
黄从文握着手里那根长长的细杆,竹编的蚂蚱坠在细杆前端,随着他的动作正一颤一颤得跳动着,活灵活现。
韦小燕和黄凤娟瞧着也稀奇。
“哟,做的真好。”
两个人都没扫兴,齐齐夸起来,逗得黄从军兴奋得原地跳了好几下。
“哪来的呀,这个可不简单。”
韦小燕哄着黄从军交给她仔细看了看,竹编蚂蚱做得很精致,翅膀、触须和几只腿都做出来了,动起来的时候,翅膀还会一颤一颤的。
“平哥给的!”
“平哥?”
韦小燕没想到会听到这个回答,一时有些怔愣在原地,抬起头才发现刚刚进门的家公家婆一直沉默着没说话,表情是和她如出一辙地带着难言的意味。
黄从文年纪还小,看不懂大人们之间的微妙,听到阿妈的反问,还以为是阿妈不相信自己连忙响亮的再次确定应答。
“对!就是平哥啊!”
黄从文只知道平哥就是平哥,来来回回也就只能喊着这个称呼。
韦小燕回过神,恢复笑脸把竹编蚂蚱再交回老小的手上,怕怕小屁孩的背,让他去大门口玩去。
“好好,去门口玩吧,阿妈和阿奶他们有点事要说。”
黄从文也不在意,接过竹编蚂蚱就转身走出了大门口,嘴里还不住的念叨着“飞啊飞啊”。
一家人都回来了,正好可以就着这个机会说说正事。
韦小燕也不怕黄从文一个人走远了,现在外面天色已经全黑下来了,老小怕黑不敢走远。堂屋点的煤油灯只能照亮敞开的门口不大的地方,几个大人就在门内各自拿了板凳坐着,抬眼就能看到小孩的身影。
都坐下来后,黄凤娟和黄从军两个小辈,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再看看几个大人的神色,都不自觉的把板凳往后移了移,都没说话。
这事,他们两个小的还是不掺和了,还是大人来吧。
最后还是韦小燕先耐不住性子,看向二老。
“怎么,还带着老小去了李家吗?”
老小黄从文嘴里的平哥就是李承平。
李承平和自家老三年纪相仿,以前还未变故前与良口渊源不浅,和老三有些从小长大的情谊在。
在乡下,大些的孩子帮着带下面小的是常见的事,等到李承平一家后来在良口安定下来后,因着老三的关系,李承平见到老小态度一直不错,叫声平哥实属平常。
在上有黄定国与黄秀玉两个人的亲戚关系,在下有两个小辈的少许同伴情谊,曾经李家小孩经常带着老三玩,黄家还起过与李家“打老同”的念头,后来各种顾虑和变故就不了了之了。
“打老同”是本地的一种认亲习俗,也叫“认老同”,即是两个人出生年月相同或岁数相同,双方同意就可以互相认亲,从此后互相往来、互相帮助亲如一家。
更主要的是,要不是出了老三对李承平山上一事闭口不言,两家人的关系也不会像现在这样有些尴尬。
“没,就路上遇见了。”
开口的是韦文秀。
韦文秀既是韦小燕的家婆,同时也是韦小燕的堂亲,当年韦小燕和黄定国结婚,也是几方亲戚搭桥牵线。不过,这情况太常见了,乡下说亲事,不是你家亲戚介绍过来,就是我家亲戚介绍过去。弯弯绕绕,一村内的不少大小姑嫂婶婆都能扯上亲戚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