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了愉快的休沐日,沈泽又成了兢兢业业的工部打工人兼郑大人的超贴心小狗腿。
毕竟他可是有精神力开挂的,但凡郑大人有什么需求,沈泽都能第一时间知道,然后判断自己能否能做到,之后会否有什么后遗症。
比如郑大人念叨着前一天吃羊肉上火了,沈泽就会恰巧路过小厨房,给郑大人“顺带”一碗菊花银耳羹,又比如郑大人感叹自己喜欢的一个前朝文人怀才不遇,沈泽在汇报工作时就会不经意聊起这个文人的作品,让郑大人差点引为知己。
以郑大人的身份,自然少不了溜须拍马之人,但像沈泽这样每次都能搔到痒处的还真没有。最最重要的是,沈泽能干啊!自从上次让沈泽帮自己整理资料尝到甜头后,郑大人就开始让沈泽帮他起草的公文,其中十次有八次能得到表扬,特别是太子,非常喜欢沈泽的文风,这让郑大人持续出了不少风头,连走路都带着风。
这段时间以来,已经有很多同级别,甚至级别比他高的大人们暗戳戳地来打听沈泽,想要挖墙脚呢,这其中最死缠烂打的,就属翰林院的掌院了。
翰林院掌管文书和奏章、诏书的起草,面圣的机会多,再加上又有非翰林不入内阁的说法,所以哪里几乎汇聚了全大淮最顶尖的文人,沈泽他们同届的状元、榜眼和探花就都入了翰林院观政。
他们可以写出世界上最华丽的文章,可以跟人论战十天十夜仍旧口若悬河,却不能保证每次都写出让他们的帝国皇太子兼握副皇帝权柄的顶头上司满意的公文。
但此时,他们却惊讶地发现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子能把这个满意率提升到百分之八十?
这不就是在翰林院骑脸输出嘛?唯一破解的方法,那就是把他变成翰林院的人。
郑大人对此可谓是又甜蜜又痛苦,还是快要退休的刘尚书帮他暂时挡了好些人,却挡不住翰林院邱掌院直接找上了太子。
太子惊讶:“邱大人竟如此看好那沈泽?”他是知道自家弟弟这个家贼时不时就从自己这儿薅资料去给他那位小师弟的。
对方显然很聪明也很敏锐,所以很能抓自己的喜好,无限贴近自己务实不务虚的风格,写出来的东西简洁明了,条理清晰,绝不会云遮雾绕浪费他的时间。
他几次夸奖,也不过是想纠正一下官员们的上文风格。但他见过的人才浩如烟海,倒也不觉得这是多么了不起的事。反而因为自家弟弟总是处于付出的那一方而对沈泽有些微妙的不满,觉得沈泽是个好钻营的。
他何德何能让自家小七这么“倒贴”啊?而他又为小七付出了什么呢?
当然,这只是一个兄长的小心思,日理万机的太子殿下还真没有时间太过于关注这么一个小人物,所以对于邱掌院找上他挖人一事,还颇有些惊奇。
邱掌院抚了抚长长的胡子:“殿下,这位小沈进士可不仅仅擅长揣摩上意这么简单。将作监的秦大人对他也是赞不绝口,说其博闻强识,过目不忘,而且谦虚谨慎,人品贵重。”
“竟然连秦大人都这么说?”秦大人可是一个实打实的臭脾气,能得到他的夸奖可不简单。
邱大人点头,然后一脸殷切地看向太子,“殿下,若是翰林院有这样一个能完全领会您意思的人,岂不美哉?”
太子若有所思,确实,既然这位小沈进士对弟弟付出太少了让他有些不满,不如就让他多干些活吧。
太子殿下挥手让邱掌院下去后,就派人找了赵景,他想,好歹是小七的人,也得先问问他。
赵景一听太子的话,就觉得以沈泽的性子,绝不会喜欢去翰林院的,又卷又没有生活品质。但话不能这么说,他想了想沈泽最近时常在嘴边唠叨的话,对太子道:“大哥,沈泽他不是在督建三哥的府邸么,他说应该可节省至少三分之一的银子,什么供应链优化啦,复式记账法啦之类的,你不如等他把这些东西都折腾出来了再说。”
“节省三分之一的银子?当真?”太子这下是真的惊讶了。作为熟读史书的国之储君,太子自然知道历朝历代在工程上的贪腐都是非常严重的,大淮初立时就对此做过不少预防措施,他也自认为执行得不错,尤其齐王府的改建预算他也是看过的,现在小七告诉他还能再省下三分之一?
要真是如此,运用到其他更大的工程上呢?太子的心头顿时一片火热。
要知道,一个国家哪有不缺钱的?
但没见到实际成果前,他对此还是持怀疑态度的,不过三分之一的银子——值得他等一等。
于是,原本等着接新人的邱掌院第二天就收到了太子的消息:你先等等。
邱掌院疑惑啊,当时明明感觉太子已经有些心动了,怎么突然就改主意了?
邱掌院去找太子的事,别人不知道,在翰林院干活的探花郎是心里有数的。
要说沈泽他们那一届最出色的进士,不是年过三十的状元,也不是出身农门,逆天改命的榜眼,而是出身名门,拥有一个阁老爷爷,且因容貌出众被称为京城四公子之一的徐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