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月华连忙道,“俞安日后求学劳烦二老的地方多着,不过是一些笔墨纸砚,还请不要推辞,再者徒弟孝敬师傅,天经地义。”
俞安也跟着道,“还请师父师娘收下。”
刘先生扫了一眼蒋月华发间的银钗,又想着这位俞夫人不是强充脸面的人,心中有数,便微微颔首。
刘夫人见此便也不再推辞,事情落定后,蒋月华同他们寒暄了一番,见时辰差不多快到上学的时候了,便告辞回家。
安排好俞安的事情后,蒋月华便全身心投入到养殖场上了,监工上有俞叔负责,她倒是不用操心。
她要做的便是招聘员工,为日后做准备。
---
“砰砰砰-”
蒋月华来到一处小院门前,叩了叩半开的门,大声道:“五叔,五婶,在家吗?”
“谁啊!”一个瘦高的中年女人一边擦着手一边往门口走。
“五婶,是我!”蒋月华笑道。
江氏看见蒋月华有些意外,一边将人往屋内领一边道:“月娘,你今儿怎么想起来看我,是有什么事?”
自从公公走后,婆婆蒋氏守寡在家又操劳儿孙,再加上一个在村东一个在村西,除了逢年过节之外,两家少有走动,因此也难怪江氏有此一问。
蒋月华提着装了一些干货的篮子,笑道:“瞧您说的,没事儿便不能来看婶子你?”说着便将东西递过去。
江氏琢磨着她可能有事要说,当下便收了东西,去厨房端了一碗水递给蒋月华,“家里没什么好茶,将就着喝碗糖水吧。”
蒋月华笑着接过,“就算有好茶,我也喝不出什么”,说着她看了一眼屋内,“五叔和几个哥哥不在家吗?”
“你五叔去地里了,粮食快收了,他不放心。老大和老二在县里杀猪不常回家,另外三个小的,恰好去别的村劁猪去了。”
“几个哥哥都有一门手艺,倒是好养家糊口,不知怎么还未说亲?”
说起儿子们的婚事,江氏长叹一口气,“这虽是一门手艺,但也不是日日都有劁猪的活儿干!没活儿的时候,也只能侍弄那几亩地。”
“至于老大和老二,到底只是一个杀猪匠,就这活计还是你五叔卖着老脸求来的,每日不过得固定的工钱,县里的开销又大,能养活一家老小就不错了,哪儿有钱给弟弟们娶媳妇。”
蒋月华闻言顺势便试探道:“依稀记得幼年时五叔养猪很厉害,若是重操旧业,也能赚些钱。”
江氏摇了摇头,“自从那场猪瘟败光家底之后,你五叔就怕了,再没那心气儿,再加上他老娘走的时候,千叮咛万嘱咐,叫他好好种地,他又是个孝子。”
说到这里,江氏言语中隐隐有不满之意,蒋月华见此思衬片刻,而后道,“俞婆婆不让五叔养猪,无非就是怕重蹈覆辙,败了家业。想必婶子也知道,我有心要置办养猪场,因此想请五叔出山帮忙。”
“五叔只管帮着养猪,我付工钱,是亏是盈,由我承担,这也不算违背俞婆婆的话,您看如何?”
“这”,江氏有些心动,“你不是要置办养鸡场么,怎么转而要养猪了。”
“要养鸡也要养猪,养鸡还好说,有刘大娘一家帮衬,养猪就只有五叔有经验了,因此今日特意来问问。”
“养猪可不是那么简单的事!”一道浑厚的声音从门外传来,蒋月华抬头一看,便见一个身材壮硕的中年男人站在门口,肩膀上还扛着一把锄头。
蒋月华站了起来笑道,“五叔,你都听到了?”
俞大华点了点头,一边放下锄头,一边道:“月娘,听闻你在县里认识了大人物,有了做生意的门路,只是饭要一口口吃,卖鸡卖得好好的,怎么忽然又要养猪?”
“谁还嫌钱少?自然是养猪比养鸡更赚钱!”蒋月华答道。
俞大华原本还严肃的脸听了这话忽然笑了一下,“你这妮子倒是有野心,比俞良那混小子强多了,倒有几分像我年轻的时候。”
说着他怅然一叹,“瞧着这几日的动静,村里一大半壮年都去你那里帮忙,那三亩大的地若是建成养猪场,恐怕不只是想要养几头猪吧!”
“这是自然”,蒋月华颔首,“依照我的计划,至少也得养一两百头。”
俞大华闻言被吓了一跳,想当年他经营几年不过也才一百头猪,就这冒险之举,害得他倾家荡产,现在的年轻人,可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啊!
想到这里,俞大华劝道:“月娘,这养猪可不是一拍脑门的事,一头猪至少也要半年才能出栏,你如今连种猪都没有,猪崽全靠买,这所需本钱可不少。
再加上若想要猪肥光吃猪草肯定不行,一两百头猪,等长成了,伺候起来,至少得雇十几人,这也就罢了,万一要是生个病,弄不好血本无归。”
“五叔,你说得这些我都知道,无论做什么生意都得承担风险,否则天上白掉钱?”
“这些日子,我也赚了些钱,再加上养鸡场一直有进项,倒不必太担心,只要你愿意来帮忙,每月工钱二两,若是养得好,以后还会再涨!您看如何?”
俞大华闻言脸上有犹豫挣扎之色,半响才咬牙道:“你回去吧,这件事今日就当没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