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晚,剪辑师加班将这段片场“非正式对峙”剪成短花絮,配上简单的过场解说。视频发出时,没人抱太大希望。毕竟现在各大平台的主推资源早被对家封死,热搜榜单也被商业通稿堆满,《暗潮》几乎没有发声空间。
但意外发生在凌晨两点。
唐夕盯着数据边打哈欠边刷着页面,突然一个激灵坐直:“……怎么回事?”
她刷新一次,播放量翻了一倍;再刷新,又多了几千转发。最初只是几条弹幕刷起“这对有点意思”,很快,#暗潮兄弟线#这个原本无人注意的话题,悄无声息爬上热榜。
到清晨,热搜已挂在前十。
“沈宴和柳尧这一场真是绝了,两个演技挂互撕太上头了。”
“强强对峙那味儿出来了,沈宴那个眼神,我磕到昏厥。”
“这一段直接戳爆我嗑点。”
“CP也嗑,戏也稳,这种演员配对太少了,求正片给足。”
自来水UP主开始剪BGM混剪,有人做成MV,有人做角色解构视频,还有弹幕直接带节奏:“这不是卧底片,这是兄弟片,是嗑疯了的兄弟片。”
短短一夜,#暗潮兄弟线#成为《暗潮》上线以来第一次没有资本推动、纯靠观众情绪裂变引爆的舆论点。
早上七点,程今接到唐夕电话时,正拿着冷掉的咖啡看后期剪辑进度。电话那头唐夕激动得声音都飘了:“姐,我们爆了!”
她拿起手机,看见熟悉的热搜词条挂在首页,点进去,一屏一屏的弹幕与评论,仿佛密不透风地把那段三分钟小花絮包围在中心。
有人说,这才是能撑起国产硬汉片的新标杆;也有人说,终于不是无脑爆炸,而是情感和暴力一起燃烧。
程今盯着数据曲线那一瞬,有些恍神。她上次见到这种自然发酵的爆点,还是她早年还是编剧时,一部小成本青春网剧因为一段台词被疯转。
但那时候她只是追热点的参与者,而现在,她是决策者,是带领团队走出困境的那个人。
她缓缓把手机放下,喃喃一句:
“我们,也能抢回一口气。”
.
花絮已经意外出圈,程今干脆趁热打铁,当即与唐夕敲定后续节奏:继续剪辑第二波、第三波“兄弟对峙”衍生花絮,附加幕后简短访谈,例如“柳尧如何揣摩兄弟反目的临界点?”“沈宴对角色崩塌时刻的理解?”务必把这段热度拉得稳、推得高。
就在他们刚完成第一轮分工,微信群里沈宴发了一条简短消息——
【把素材给我,我剪。】
语气平平,毫无修饰,但程今一眼就懂了他的意思。
他不是“客气帮忙”,而是主动出手,要从演员角度参与这场战斗。程今了解他,这人对角色的控制力极强、剪辑视角也一向锋利,之前他自剪的角色片段曾在短视频平台上拿下百万播放。他不爱多说,却极重视每一次表达,只要出手,就意味着真要把这波热度打得精准且漂亮。
她没回任何客套话,只一边转发素材给老贺,让他整理一套高码率原始文件发给沈宴,一边迅速调整发布节奏,提前给第二轮发布空出时间窗口。
这不是第一次合作,也不是第一次沉默里并肩而立。她知道,沈宴的剪辑,不是为了流量,而是为了给观众看到角色的隐秘情绪,那些藏在爆破枪战之外的、真正能让人入戏的底色。
果然,仅仅两天后,沈宴剪出的“演员视角版兄弟线”花絮上线。
与第一版强调强情绪的“炸裂感”不同,沈宴这版更像一次心理轨迹的追溯:他精准选取了柳尧每一个压抑、迟疑与情绪崩塌的细节镜头,与自己角色的渐变节奏交织剪辑,一秒不加废话,三分钟全是刀子。
配乐收敛,节奏紧凑,氛围冷感十足,却让弹幕炸开——
“沈宴亲自投喂,呜呜呜,我大吃特吃。”
“老师,好饭,再做,哭了。”
“这不是兄弟线,这是一场互相毁灭的宿命拉扯。”
一时间,#暗潮兄弟线二刷版#悄然爬上微博热搜榜尾,随后被UP主搬运到C站、小绿书、晋江音,全平台发酵。
有业内人悄悄转发道:“就说这戏不是粗制滥造吧,情绪结构精得很。”
更有不少网友开始质疑——
“不是说《暗潮》被封锁了吗?怎么这花絮还是上热搜了?”
“对家买了首页又怎样?压不住观众口口相传。”
“有点东西欸,原来不是所有工业片都只靠爆炸。”
渐渐地,“就算被封杀,好作品也能靠内容破圈”的声音开始在社交平台流动起来,尚未形成压倒性,但舆论风向明显不再是一边倒的唱衰。《暗潮》不再是那个“首推缺席的冷门片”,而是被点名关注的“潜力爆款”。
程今坐在办公室,手指轻敲桌面,看着后台数据那条缓慢上升的曲线,唇角终于浮现一点淡笑。
她知道,局面正在悄悄翻盘。
眼看话题热度终于扳回一城,程今索性趁热打铁,组织了一场简短的“庆功宴”。说是庆功,其实更像是一场创作核心成员的聚会,地点选在后期基地附近一家低调的日式居酒屋,参与的也只是导演、剪辑组、公关部,以及几位主演。
晚宴气氛难得轻松。导演、老贺一边端着小酒一边感叹:“总算能喘口气了,感觉这一波是真从悬崖边上拉了回来。”
柳尧也来了。他这段时间因“兄弟线”爆红,关注度持续飙升,却仍谦虚笑道:“我是真没想到会被大家喜欢得这么多。沈哥剪的那些镜头……让我看完又感动又有点羞愧。”
沈宴倒没多寒暄,只端起杯子,轻轻碰了碰柳尧:“你有这个本事,观众本该看见。”
众人都笑起来,气氛轻快热络。
程今喝得不多,只是静静看着,偶尔与唐夕交换一个眼神,像是在确认什么。她举杯环视全场,语气不高,却掷地有声:“到现在为止,我们没输。哪怕资源拼不过对家,能在这样的局势下打出讨论度,就说明我们内容有人愿意看。”
众人举杯回应,半是自嘲,半是慰藉。酒杯清脆碰撞的声音,在这一刻,像是一次对彼此坚持的嘉奖。
但程今心里很清楚,这场“意外翻盘”不过是第一道波浪,对家的真正攻势还没开始。
果不其然。
第二天一早,程今刚在剪辑室坐下,唐夕便气喘吁吁冲进来,手机屏幕几乎贴到她面前:“程今,看这个,永荣官宣了。”
众人围过来,只见屏幕上是一条头条新闻:
【永荣影业发布重磅通告:将于下月中旬展开多平台联合直播,联动三档顶流综艺节目,打造“倒计时引爆战”。】
除此之外,还有一系列路演、首映礼、平台首页锁推、线下联合打卡点,几乎将整个宣传节点压缩成一场席卷市场的“舆论大扫荡”。
所有人脸色骤变。
导演皱眉:“这不是宣发,这是轰炸。他们是要抢占观众所有注意力,把我们彻底压下去。”
老贺看着新闻,喃喃道:“原以为我们终于争了口气,结果人家压根没把我们那点热度放在眼里。”
饭桌上陷入一片压抑,谁都明白这意味着什么,对家不仅宣发规模碾压,还精心掐准时间,直接与《暗潮》的定档窗口正面对撞。如果他们成功抢跑,观众的眼球、资源、平台支持,全都将向那一边倾斜。《暗潮》就会彻底沦为“话题之外”的边角料。
程今缓缓合上平板,脸色沉静,眼中却闪过迅速翻动的判断。
她明白,对家这次调动的是全线资源,一场声势浩大的“封锁行动”已然启动。她若还想让《暗潮》有一战之力,就必须在成片、宣发、口碑三线同时推进,不留死角。
她扫了一眼周围人低垂的视线,语气平静却冷冽:
“后期真正的战斗,现在才开始。”
导演苦笑着摇头:“好吧,那就继续拼吧。”
所有人的目光汇聚到程今身上,她眼神沉静如水,却笃定有力:“我们没有顶级宣发,但我们有最好的内容。所有精力都聚焦到片子上,把它打磨到最好。我们没得选,就用这部片子,去和他们硬拼一场。”
没有高调口号,也没有豪言壮语。
于是,那天起,所有人重新归位:
有人通宵调色,修每一帧画面细节;
有人剪接宣传片,反复对拍摄素材做打点;
有人一边拉通渠道、一边联系二三线影院做联动放映。
程今则带着团队制定对冲计划,重新部署最后一轮物料投放与市场反制策略。她那根神经,再次绷到极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