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满脸通红的胖老爷更是急得直冒汗:“霍公子,我家闺女那是真心倾慕您,您就再考虑考虑。”
霍问眉头微皱,心中暗暗思量:这些人各有所图,自己的志向又岂在这一时的利益与拉拢。
但又不好直接得罪,他只得再次抱拳说道:“各位大人,霍某深知诸位的好意,只是婚姻并非交易,还望各位大人理解。霍某定当努力奋进,不负诸位厚望。”
说罢,霍问一甩缰绳,准备策马离开。
可这些人哪肯轻易放过这样的好机会,又纷纷围上前去,七嘴八舌地劝说着。
场面愈发混乱,霍问被围在中间,进退不得,额头上也渐渐冒出了汗珠。
正在这僵持不下之时,忽然传来一声高呼:“圣旨到!”众人一惊,赶忙让出一条道来。
霍问不敢担待,侧马而下,跪拜接旨。
“和县霍问接旨!”
那传旨太监展开圣旨,高声宣读:“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新科探花霍问,才华出众,品德优良,朕闻其名,特召入宫面圣,钦此!”
众人皆惊,那些想要看热闹的人也只得暂且收敛心思。
周围瞬间安静了下来。
霍问心中亦是忐忑:这是他第一次被天子召见。
他谢恩后便起身随传旨太监入宫去了。
“微臣叩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霍问依礼恭敬地拜见崇明皇帝,不敢稍逾越。
崇明皇帝见他一表人才,心中甚喜,与他交谈一番后,对他的才学和见识更是赞赏有加。
“殿试那日朕便觉着霍卿学识颇丰,不过弱冠之年便由此成就,当真是少年英才。朕观你答题,论点清晰,见解独到,实乃国之栋梁。今日召爱卿前来,便是想听听你对于当下朝政局势,有何看法?”
第一次召见就问他对朝政的看法?
皇帝此举意欲何为?
莫不是在敲打他?
虽心有疑虑霍问依旧面不改色恭敬地向前一步,施礼道:“陛下,臣以为当下之重,乃兴农桑以固国本,励精图治以安民心。如今,部分地区农耕之法尚旧,若能推广新技,必能增其产量,充实仓廪。再者,商业之发展亦不可忽视,合理调控税收,可促其繁荣,充盈国库。”
崇明皇帝微微颔首,眼中露出赞赏之色:“嗯,那于吏治方面,霍卿又有何见解?”
霍问明了,帝王果真是在试探他,略作沉思,而后道:“陛下,吏治之清浊关乎朝廷之根基。当严选官员,重其德才,且加强监察,使为官者不敢贪、不能贪。对于清正廉洁、政绩卓著者,当予以嘉奖;对贪赃枉法、庸碌无为者,必严惩不贷。”
皇帝龙颜大悦:“霍卿所言甚合朕意。那对于边疆防务,爱卿可有良策?”
霍问神色凝重,郑重道:“陛下,边疆之安稳至关重要。需增派精兵强将,加强操练,巩固城防。同时,可与周边部落修好,以和为贵。但亦要时刻防备,以防外寇来犯。”
皇帝站起身来,语气颇有几分赞赏之意:“很好。”
“很好”按理来说应是赞许的意思,霍问却从中听不出君王的喜怒,他也明白多说多错的道理可又不能闭口不谈。
霍问连忙跪地谢恩:“陛下谬赞,臣定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负陛下厚望。”
皇帝未让霍问起身而是踱步走到他面前,似是在打量着他。
感受到帝王打量的目光,霍问一下就紧绷了起来。
他不知帝王这是何用意也猜不透帝王的心思,能做的只有恭恭敬敬地跪着,不敢抬头窥视。
“霍卿似乎与澜卿私交颇深……”君王的声音不咸不淡的听不出情绪。
霍问心头一紧,额上瞬间冒出冷汗,他不敢欺瞒如实相告:“陛下,臣与澜庭蕴同榜入仕,琼林宴上臣与澜庭蕴一见如故,臣背井离乡,澜府前些日子收留了臣一段时间。”
此刻,宫殿内安静得仿佛能听见针落地的声音,霍问甚至能清晰地听到自己愈发急促的心跳声。
皇帝沉默片刻,继续说道:“是朕顾虑不周,爱卿既已入朕朝堂,必然不会亏待了爱卿。宣榜的人已于昨日出发,朕已让胡禄全安排了下去,爱卿无需顾虑太多,爱卿起身吧。”
“臣多谢陛下圣恩。”霍问起身,仍低垂着头,心中却是五味杂陈。皇帝的心思难以捉摸,这番话看似是对他的安抚与信任,可又似乎隐藏着更深的考量。
皇帝重新坐回龙椅,手指轻轻敲击着扶手,目光却未曾从霍问身上移开,缓缓说道:“朕对爱卿寄予厚望,望爱卿日后能为朕分忧,为这江山社稷谋福祉。”
霍问赶忙拱手道:“陛下放心,臣定当竭尽全力,肝脑涂地在所不惜。”
皇帝微微点头,脸上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甚好。霍卿呐,这朝堂之事错综复杂,你初来乍到,还需谨言慎行,莫要被人利用了去。”
皇帝此言,是为敲打或是别有用意?
霍问心中一凛,深知这是皇帝的告诫:“臣明白,定当小心行事。”
“退下吧,好好准备,莫要辜负了朕的一番心意。”皇帝挥了挥手。
霍问再次行礼告退,退出宫殿的那一刻,他长舒了一口气。
望着天空,他深知往后的路布满荆棘,但既已踏上这仕途,便只能勇往直前,不负皇恩。
胡禄全公公已经为他备好车马和随侍,他恭敬地谢过胡禄全表达了对陛下的感恩之情,便踏上了归乡之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