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哄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难哄小说网 > 我的恋人在七零 > 第7章 去镇上赶集

第7章 去镇上赶集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接下来的两天,苏晚都在家里洗洗刷刷。

给了三块抹布安排三个孩子在客厅擦桌子擦门,扫地,一点简单的家务,孩子的自力更生要从小养成,尤其是农村里的孩子从小就得学会干活。

因此苏晚也不会娇惯孩子,该做还是要做的,至少样子得有,干不干净是另外一回事。

其实也没有多少卫生可以做,杂物房和院子,那天就给苏大哥苏二哥搞定了,厨房也被她洗刷安排好了,也就去客厅和她屋里的卫生,这两个地方,苏晚一个上午就做好了。

其他的时间,苏晚不是在织毛衣就是在做好吃的,看到三个孩子喜欢她做的食物,苏晚心里涌出一股满足,因此很乐意做一些好吃的。

而大娃三个更是觉得最近特别幸福,娘特别好,特别温柔,还给他们做了好多他们没有吃过的好吃的,他们感到特别的满足,至此大娃走出了失去爸爸的迷茫。

而二娃和安安还小,虽然不懂爸爸怎么不见了,但是不妨碍他们快乐成长。

到了第三天早上,天还没大亮,苏晚就轻手轻脚地起了床。

窗纸刚透出一点蟹壳青,她已利落地起床了,收拾今天要带的东西放进背篓里。

其实也没有什么可以收拾的,东西都在空间内,带个背篓不过掩人耳目。

今天要去赶集,得赶上生产队的牛车才行——从村里到镇上十几里路,她一个人可带不了三个孩子走着去。

三个孩子还在熟睡,她已把他们的棉袄棉裤都烘得暖乎乎的,就放在炕头。

“大娃,该起了。”苏晚轻轻推了推大娃,孩子一骨碌爬起来,眼睛亮晶晶的——他惦记赶集好些天了。

二娃和安安也被动静吵醒,揉着眼睛往娘亲怀里钻。

苏晚快速地给他们几个套上衣服,免得冻到了,然后给他们三个倒温水刷牙洗脸,然后把准备好的早餐拿出来给他们吃。

牛奶配奶香馒头,简单有营养。

吃完早餐,收拾好东西就出门了。

晨光熹微,天边才泛起鱼肚白,苏晚便带着三个孩子来到了村口的牛车集合点。

寒风里呵出的白气在眉睫上结了一层细霜,三个孩子却兴奋得小脸通红,紧紧攥着母亲的衣角。

牛车旁已聚集了不少人。

几个裹着蓝布头巾的大娘正凑在一处唠嗑,知青们穿着洗得发白的军大衣,站在一旁搓手跺脚。

见苏晚牵着三个孩子走来,李婶子立刻扯着嗓门道:“哎哟喂,苏晚呐,你这拖家带口的可咋赶集?三个娃绊手绊脚的,还咋置办年货?”

“没事,我就是带孩子出来看看,散散心。”苏晚淡淡地说道。

苏晚话音落下,牛车上顿时安静了几分。

方才还叽叽喳喳的大娘们互相递了个眼色,李婶子拍了下大腿:“可不是嘛,带孩子出来透透气也好。”

说着往苏晚这边挪了挪,把风口的位置给挡住了。

几个知青也不着痕迹地往这边靠了靠,其中一个戴眼镜的男知青还从兜里掏出三颗水果糖,悄悄塞给大娃。

她能感觉到周围人投来的目光里多了几分体谅——在这个质朴的年代,人们对烈士家属总怀着最朴素的敬意。

“人到齐了,走了,吁……”赶车老汉一声吆喝,鞭梢在空中甩出清脆地响哨。

老黄牛喷着白气,慢悠悠地迈开步子。

牛车吱呀作响,碾过覆着薄霜的土路。

苏晚把背篓往肩上紧了紧,二娃和安安像两只小鹌鹑似的窝在铺了干草的背篓里。

她特意在篓口搭了块粗布挡风,两个孩子只露出两双亮晶晶的眼睛,新奇地打量着沿途风景。

“坐稳了。”苏晚单手搂住大娃,另一只手牢牢抓着车帮。

牛车颠簸间,大娃不自觉地往母亲怀里靠了靠,小手攥着她的衣襟。

凛冽的寒风丝毫吹不散大娘们高涨的购物热情。

牛车上,她们裹紧头巾,脸颊冻得通红,却仍热火朝天地讨论着:

“供销社新到的灯芯绒,得扯上几尺给闺女做件褂子!”

“听说副食店来了海带,泡发了炖肉可鲜了!”

“俺家那口子念叨着要双胶底棉鞋……”

苏晚拢了拢围巾,意外地发现自己竟听得津津有味。

这些充满烟火气的对话,在前世听来或许会觉得琐碎无聊,如今却让她感到一种奇特的踏实。

大婶们掰着手指算计布票、粮票的样子,比任何商业谈判都来得真实生动。

老牛慢悠悠地晃了一个半小时,土路两旁的枯树渐渐被青砖灰瓦的房屋取代。

镇口的石碑上“清河镇”三个斑驳的大字在晨光中清晰起来,牛车吱呀一声停在了供销社门前的水泥空地上。

“到喽!”赶车老汉甩了个响鞭。

车上的人顿时活跃起来,大娘们麻利地挎上布兜,知青们整了整衣领。

苏晚先把背篓里的两个孩子抱出来,又转身去扶大娃下车。

“跟紧娘。”苏晚把三个孩子拢到身边,顺手给安安紧了紧围巾。

赶车老汉叼着烟袋锅子喊道:“晌午头儿还在这疙瘩集合,过时不候啊!”

话音未落,人群已经四散开来,融入了渐渐热闹的集市中。

苏晚背着安安,牵着两个孩子站在供销社门口,望着里面摩肩接踵的人群。

青砖瓦房上“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红色标语已经有些褪色,门口挤满了挎着篮子的妇女。

透过人缝,她瞥见柜台里摆着的商品——搪瓷盆摞得老高,暖水瓶外壳上的牡丹花有些掉漆,布匹柜台前的大娘正和售货员为了几寸布票争得面红耳赤。

“娘,咱们不进去吗?”大娃仰头问道。

苏晚揉了揉他的发顶:“等人少些再来。”

她心里盘算着,空间里的物资足够用,倒不如趁这人少的时候,到处看看。

转身时,她注意到墙角贴着一张已经泛黄的《供销社商品价目表》,便驻足细看。

盐八分钱一斤,火柴两分钱一盒……这些物价信息对她来说格外珍贵,以后从空间取用物品时,也好有个参照。

“走,先去到处走走看看。”苏晚调整了下背带,带着孩子们慢悠悠地逛遍了整个小镇。

三条主街呈“工”字形分布,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发亮。

砖瓦厂的大烟囱冒着白烟,几个工人推着板车进进出出;汽车站门口停着一辆老旧的班车,售票窗口贴着褪色的时刻表。

“娘,这就逛完了?”大娃有些失望地踢着路上的小石子。

二娃已经走累了,拽着苏晚的衣角嘟囔着要喝水。

倒是背篓里的安安兴致最高,小脑袋转来转去,对路边的每一只麻雀都要惊呼一声。

苏晚在汽车站旁的老槐树下歇脚,给孩子们分了自带的水。

这小镇确实乏善可陈——除了供销社,就只有一家门可罗雀的国营饭店。

看来有时间,她还得去县城看看。

苏晚望着远处蜿蜒的土路,心里暗暗记下这个念头。

在原主的记忆中,县城就在往东十里地外,每日有两趟班车往返,车票要一毛五分钱——对村里人来说,够买半斤盐了。

“等开春暖和了,带你们去县城逛逛。”她捏了捏大娃的手心,孩子立刻眼睛发亮。

村里人只有添置自行车、缝纫机这样的大件时才会去县城,但她惦记的是县里的新华书店和百货大楼。

记忆中那儿的柜台里摆着漂亮的布拉吉,橱窗里还陈列着会眨眼的洋娃娃。

背篓里的安安听到“县城”两个字,虽然懵懂,也跟着哥哥们欢呼起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