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胡思乱想呢,就见于乔已经抱歉地回了好几个客人了。
“咋又卖没了,昨日来买就说没了,今日又来晚了!”
“是啊,昨个晌午我家小宝就吃了一口邻居家丫头买回来的凉糕,闹了一下午要吃,我这才得空过来,又买不到了!”
“几位别急,我们家芋泥凉糕每日只做两盆,您要是想买可以早些来。”于乔拿出最和善的态度应付这几个客人,“这样吧,我提前给你们留几块,明日保管能买到。”
语毕一旁一对小夫妻也附和,“给我们也留两块,要不我把定钱给你吧。”
于乔摆摆手,“大家伙这么照顾我家生意,d自然信得过,明日早些来,一定给你们留着呢。”
说话的功夫杨小东给客人盛了最后一晚芋头糖水,端着空盆深深地吐了口气,回头说,“嫂子,卖光了,一会儿可以收摊了。”
有杨桦帮忙,杨小东轻松不少,还抽空去隔壁买了几个肉包子回来。
于乔还不饿只掰了半个,剩下的一半递到杨桦嘴边,“桦哥你吃一口,还挺香的,一会儿我们也买块猪肉回去,晚上做辣椒炒肉怎么样?”
杨桦边点头边收拾盆和碗勺,两人姿态亲密旁人更是一眼就瞧得出来小两口感情好。
刚到晌午来面摊吃饭的人不禁侧目,放眼整条街也没这么早卖完收摊的,可见这小两口有点本事。
一听面摊老板娘说人家铺子就卖两样东西,最便宜的也要八文钱,又都噤声了,岁数大的摇摇头,自是不可能花这么多钱去买那一小块东西的,年轻些的心思活络,想着等发了工钱也去尝尝鲜,这么多人排队买到底是啥味道的。
牛车已经装好了,留杨小东看着,杨桦和于乔一刻钟不到就买回了二斤五花肉,肥瘦相宜,做炒肉正合适。
杨小东想着今晚又可以去嫂子家蹭饭了,高兴地跳上了牛车。
糖水摊子连摆了三日,已经有回头客了,要不是真不认识她们,于乔还怀疑是自己啥时候请的托儿呢,那几人每次来都要花费三四十文,还不带一丝犹豫的,不免让人羡慕。
这日刚回村就听一个婶子喊,“杨桦你们咋才回来,你家门口有人等呢。”
于乔不知发生了啥事儿,刚到门口就认出是娘家那边的亲戚,于大伯着急上前招呼他们上牛车,“乔哥儿啊,你哥捡了个人回来,一家人都没主意呢,叫你俩过去看看,快走吧。”
杨桦看了眼天色让于乔先上车,自己回屋收拾了个小包袱也一道上车走了,走之前还嘱咐杨小东给院里的鸡添水喂食。
几人心里着急,到了于老爹家,才发现屋里头除了于家爹娘和于正,还有三个族里的亲戚,都围在正屋的炕边,正在看躺着的那个人。
乔母一见到儿子儿婿忙迎了上来,扶过于乔的胳膊肘,微抬下巴示意他往炕上瞅,“你们可算来了,我和你爹都慌神了,不知道咋办好呢,杨桦是读书人有见识,就等你们呢。”
杨桦安慰道,“娘到底发生什么事了?”
乔母把两人拽到门口,才讲。
原来是于正去山那头的一个村子里给牛看病,那村子离官道近,那片树林子里还有条小路能抄近道,于正走过几次熟悉得很,像往常一样钻进了树丛,结果就发现了一个人挂在一颗歪脖子树上,人还活着,只是晕了过去。
当时也没多想就把人带回来了,可回家后才犯了难,捡了个来路不明的人怕是会惹麻烦。
乔母一脸担忧,唉声叹气,“乔哥儿啊,这人回来两个时辰了还没醒,不会要死在咱家吧,那多不吉利啊,我这心一直提着呢。”
于乔和杨桦对视一眼,这确实是个麻烦,外人死在家中也说不清了,这种情况需得找人来担保。
“小乔我看不如先找村长来,把事说清楚,大哥是救人回来,一片好心,如果能报官就更好了,如果他醒了,镇上也有善堂,也能安顿他,如果醒不过来,找村长来作证也算有个交代。”杨桦说完询问于乔的意见,他也点头同意。
“娘,桦哥说得对,我们先把村长找来,大哥这是做好事,可不能让人误会了。”
乔母有了主心骨,就听他俩的话赶紧叫屋里人去请村长。
于乔和杨桦这才进屋也想看看那人是啥情况,走近一瞧,他不禁感叹,“娘,这人也是哥儿吗,长得还怪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