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一些极具特色的人物画像,不过常嘉欣才看几面墙,就碰到卷着裤腿的常薇薇,背着些许柴,上面铺了不少艾草,左右手则是拎着茭白,收获满满。
常嘉欣招呼:“你这不是进山么,怎么入河了。”
“路过芦苇河那边,不少人在清理河道,有不少茭白可以采,我也搞了一些。”常薇薇拒绝常嘉欣想帮忙的意图,同时指了指河那边,“端午那天要和隔壁村办龙舟比赛,村里到时候还要吃龙舟饭,估计我要和我妈去帮忙,你到时候要看热闹么?”
“去,这热闹怎么能错过。”常嘉欣毫不犹豫,同时也忍不住感慨,“感觉和上一次回村变化很大,之前都没看到这些标语,好像也没办过这种龙舟活动?”
“是吧,我也有这种感觉,妈说就今年开始,村里一天一个样,说再过几个月村里会有一班公交车站,就在那边,已经立牌了,到时候坐车可方便了。”
“还有村头那边,要有小卖部。还说山上开始铺台阶,到时候去山顶更方便。”
这个年代本就是朝气蓬勃的一年,日新月异也正常,常嘉欣跟着应和感慨。
常薇薇提议:“对了,你要看朝阳吗?”
“我选择看夕阳。”常嘉欣回答很果断。
不过最终常嘉欣并没有去看夕阳,因为两人回家便听到大伯母和嫂子们吵架的事。
常建国和常建党这两兄弟一结婚,大伯和大伯母就相当开明,结婚后就选择分家,其实常家日常矛盾不算多,又没什么极品,不过生活嘛,一句不经意的话都能伤人,摩擦自然还是有的,尤其是资源紧缺的情况下。
听常薇薇意思,刚分家的时候常建国分到的就是工作,这是从常得那转过去的,当时一个月35的工资不少,但是改革到现在,这工资就没涨过,再加上袁桂仙也能生,她的三个儿子,最大和常建业一个年纪,最小的如今也5岁,一个月35,要养他们现在一家五口人过得并不容易,后面袁桂仙也开始打各种短工,可生活终究拮据一些。
常建党最开始分了钱,后面没多久就遇到改革开放的土地承包制,两夫妻一起干农活,又只有一个女儿,虽然幸苦,但至少不至于艰难,只是凡事最怕对比。
两个儿子分家后,常得和楼玉珍两夫妻把生活经营的更加有声色,常得木工手艺好,村里的活还有偶尔镇上,都有人过来定家居木头,楼玉珍则能帮忙裁缝做衣服,又能和常得一同兼顾田地,这两人加起来多得时候一个月就能赚个百来块。
站在常薇薇角度,肯定是嫂子们的错,自己的母亲为人再好不过,两个嫂子自己不会过日子,还常常黏酸吃醋。
只是两堂嫂子都是勤快人,就算向人要岗位也并不觉得有什么问题,都是在为自己的家争取,并没有错,只是吵架具体的经过是什么,她不了解过往,又是常薇薇家的家务事,常嘉欣没参与,选择接过做晚饭的活。
她一眼就看到厨房木桶里的不少黄鳝,端午吃五黄是当地特色,黄鳝便是其中一个,端着木桶到水井旁边,常嘉欣直接上手杀,在越州菜里,不少菜谱都有这个食材,剔骨薄肉,动作非常利落。
把鳝鱼处理好带回厨房,没过多久大伯母和常薇薇就进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