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听在赵玉芳耳朵里都是孩子被惯坏了,更加坚定了要弄走刘杏群的决心。
把信之送到学校,老师在门口接走孩子。
今天只上半天,下午放假,信之笑眯眯地跟他们再见,由着老师牵着手进了园。
这边他们仨送完孩子刘杏群说要去菜场买菜,赵玉芳附和:“一起去,我们也去逛逛。”
赵玉芳走了两步又转头看,随后小跑着到了老师跟前,刘杏群观察着她,瞧见她跟老师笑着说话,不知道讲什么。
林大海依旧站在刘杏群旁边,问她要买什么菜,他们自个儿种菜的,会挑。
“买条鲫鱼,信之爱吃鱼汤面。”林大海跟她讲话刘杏群收回了目光,放缓了脚步等赵玉芳,“再买些煲汤的食材。”
说着话赵玉芳回来了,三个人又往菜场去。
“跟老师说什么呢?”
赵玉芳冲林大海摆摆手:“没什么,就是谢谢人家老师对咱们信之的关爱。你别说这老师真客气,我瞧着里边还有不少外国老师外国孩子。咱们信之能跟这些孩子聊一块儿去吗?”
刘杏群笑着告诉她:“阿姨您放心吧,孩子们有孩子们的交流方式。这里的老师很负责,每天都会跟楷仪他们汇报信之在幼儿园的情况。”
聊着聊着到了菜场,刘杏群跟他们知会了一声:“阿姨,你们要买什么你们去逛,一会儿咱们还在东入口碰头。”
刘杏群一走赵玉芳也捣捣林大海:“走,咱们去买只鸡,给信之炖汤喝。”
林大海挑了一只走地鸡,看着就有劲儿,赵玉芳拎在手中啧啧:“这大小刚好,给信之蒸着吃,原汁原味。”
又感慨城里什么都贵,他们在青都,吃的鸡都是家里养的,那才是满山跑的正宗竹林鸡。
俩人往东入口走,瞧见刘杏群站在卖鱼摊前,赵玉芳喊她:“买了什么?”
“哎,阿姨,你们来了。”刘杏群提了提手上的袋子,“一些玉竹、羊肚菌,回家炖汤,还买了些野生小鲫鱼,煮鱼汤给信之下面条。”
“这鲫鱼多少钱一斤?”
林大海指了指她手中的袋子,刘杏群让他看地上的盆:“35一斤。”
“这么贵!”
“真是野生的?”
林大海瞧着写了野生鲫鱼牌子的盆里,几条鱼鳞偏黄大小不一的鲫鱼在水里游,听见刘杏群回他:“买了好几年了,有时候还买不着,得提前让老板留。”
回了家刘杏群跟赵玉芳一人占据一口锅,她煮鱼汤赵玉芳清蒸小公鸡。
手上忙活着听见赵玉芳说这鸡蒸给信之补补,想了想没接话,她本以为是做给林乔吃的。
她煮好鱼汤差不多也到接信之放学的时间了,她把鱼汤过了两遍细筛,收好碗里的鱼渣喊赵玉芳:“阿姨,我去接信之。”
赵玉芳一回头:“你收上的鱼要带到哪里去?”
“噢,鲫鱼小刺又多,只给信之喝汤。”刘杏群抬了抬手,“渣子我带到物业那边,那边养了几只流浪猫。”
赵玉芳伸手拿过来:“你快去接孩子,一会儿我送去,别耽误时间。”
她这么说刘杏群也不勉强,放下手中的食品袋出了厨房。
接了信之到家,刘杏群刚准备煮面条,赵玉芳喊她:“刘阿姨,我瞧信之衣服上还有几滴油斑,怕你没洗干净,我又放盆里了。”
“好,一会儿我重洗一遍。”她没多想,让信之去洗手,她去煮面条。
赵玉芳拦住她:“还是现在洗吧,时间久了更洗不掉了。”
刘杏群没法,改了路线往阳台走,赵玉芳跟她擦肩过,笑着喊信之:“信之饿不饿,吃饭了。”
等她洗完衣服回了餐厅,正看见赵玉芳让信之吃清蒸小公鸡:“乖,尝尝,信之吃了这个鸡腿才能长得高。”
“不吃,不吃。”
“听话,你看爸爸高不高,爸爸就是吃鸡腿才长这么高。”
“不吃,不要。”
刘杏群微微蹙了蹙眉:“阿姨,信之不喜欢吃鸡,他就吃点鱼虾,牛肉。”
“哪有孩子不爱吃鸡的?这清蒸小公鸡味道多好,什么料都没放,原汁原味。”赵玉芳瞥了她一眼,继续把小鸡腿往信之口边送:“来,信之,尝尝。”
孩子拼命摇头,手把鸡腿推得远远的:“不吃,我要吃鱼汤面。”
“吃了鸡腿才能吃鱼汤面。”赵玉芳脸沉下来,语气也不大好。信之看着她有些怕,下意识口张开一点点大,艰难地咬了一口鸡腿。
“哎,这才是乖孩子!”
“我要吃鱼汤面!”
“好,信之不着急,阿姨现在就去做。”刘杏群赶紧开口拦住赵玉芳的话头。
这顿午饭,在赵玉芳连哄带骗威逼利诱之下,信之吃了一根小鸡腿,一碗鱼汤面。
赵玉芳对此很得意:“看看,我就说孩子是被惯坏了。总由着孩子来怎么行!”
“他懂什么,你多给他尝他才知道好。明天做个红烧的!”
这插曲刘杏群没跟姜楷仪说,信之能多尝试些也好,只要他自己不排斥就行。若是等明天信之还愿意吃红烧小公鸡,她可以跟楷仪提一提,以后也列入信之的常规菜谱。
没想到晚上姜楷仪刚到家就接到林乔的电话。
“楷仪,我加班走不开。”
“我妈被鱼刺卡住了,你赶紧带她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