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啊,给我爹娘送点自己做的酱菜。“苏晚笑着应道。
刚拐进苏家院门,几个小身影就像小炮弹似的从堂屋冲了出来。
“小姑!小姑回来啦!”五岁的虎子跑得最快,一把抱住苏晚的腿,仰着晒得黑红的小脸,眼睛亮晶晶的。
他身后跟着的两个妹妹也扑上来,三双小手争先恐后地拽着她的衣角。
灶房里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大嫂撩开布帘子探出头来,手上的擀面杖都忘了放下:“哎哟!是虎子他姑回来了!”
她扭头朝里屋喊道:“娘!快来看看谁来了!”
正屋里,苏父正蹲在地上编竹筐,见她进来连忙起身。
三个哥哥也从后院匆匆赶来,大哥的裤腿上还沾着新鲜的泥点,脚上的胶鞋湿漉漉的,一看就是刚从水田里回来。
二哥手里还攥着半截麻绳,三哥边走边拍打着身上的木屑。
“爹,哥,我带了些吃的。”苏晚把背上的竹篓卸下来,放在八仙桌上。
掀开盖在上面的蓝布,露出四个粗瓷罐子,罐口用油纸封得严严实实。
“这是……”
三嫂好奇地凑过来,手指轻轻碰了碰罐子,突然瞪大眼睛:“莫不是……”
她想起过年时小姑送来的那两罐酱料。
油汪汪的香菇肉酱和黄豆酱,香得全家老小连碗底都舔得干干净净。
可惜那么金贵的东西,吃完了就没了。
三嫂当时还心疼地想,小姑子一个人带着三个孩子,怕是也拿不出更多了。
难不成这就是……
苏晚揭开其中一个罐子的油纸,浓郁的酱香立刻飘散开来:“上回的酱料,我想着爹娘和哥嫂应该都吃完了。昨儿个又做了一批,特意给你们送来些。”
她边说边把四个罐子一一摆开:“这两罐是香菇肉酱,这两罐是黄豆酱。春耕辛苦,好歹能给饭菜添些滋味。”
虎子踮着脚往桌上张望,小鼻子不停地抽动:“是肉酱!小姑做的肉酱!”孩子兴奋得直蹦,把桌上的茶碗都震得叮当响。
大嫂已经利落地拿来碗筷,揭开另一个罐子。
晨光透过窗棂,照得金黄的油脂泛着琥珀般的光泽,饱满的香菇丁在酱汁里若隐若现。
她忍不住咽了咽口水,声音都有些发颤:“这……这得用多少油啊?咱家一年都分不到这么多……”
“拿回去!”
苏父突然拍案而起,震得桌上的酱罐都晃了晃,“上次是年礼,我们收了也就收了。这次说什么也不能要!”
苏母心疼地说道:“小晚啊,你看看这肉和油下得这么多。“
她手指轻轻拂过罐口凝结的油脂,“你一个人拉扯三个孩子,日子比我们难多了。“
苏晚按住母亲的手,温声道:“爹、娘,我既然拿得出来,就是还有富余的。“
苏晚轻轻掀开酱罐的油纸封口,用竹筷小心地拨弄着酱料:“爹娘你们看,这酱看着油汪汪的,其实我有独门诀窍。”
她夹起一块香菇丁展示:“我是用肥肉炼油时特意加了水,油花就浮在表面显得多。”
筷子又往下探了探,“底下都是后山采的野香菇,肉丁其实没多少。”
见父母仍皱着眉,苏晚继续解释:“我在书上看到的,熬酱时加点淀粉水,能让油脂挂壁更均匀。你看--”她倾斜罐身,金黄的油层果然只有薄薄一层。
“再说,“她指着墙角晒的干香菇,“后山那片松树林里,这样的野菌子多得是。我趁着露水未干时去采,一次能摘半背篓呢。”
苏母将信将疑地凑近细看,果然发现酱料里香菇占了七八成。
那些棕褐色的菌菇吸饱了汤汁,在晨光中泛着诱人的光泽,乍看确实像裹着厚厚的油脂。
“可这肉……”苏父还想说什么。
“就用了小半斤肥肉。苏晚比划着,”炼完油的油渣我都留着炒菜了,一点没浪费。”
她有空间大量的物资,有能力帮衬苏家人,就是有点困难,送不出去。
就是因为,她的丈夫张建业去世了,没有个顶梁柱,家里没有收入,大家都在想着她家以后的艰难日子,所以都不收她的东西。
送个东西还要想诸多借口,还不能多送。
看来以后还是要有个营生收入才行。
这番半真半假的说辞,总算让苏父神色松动了几分。
“那也不能拿这么多啊!”苏母急得直拍腿,“你们母子几个就不吃了?”
机灵的苏二哥立刻接话:“就是!小妹,你把我们哥几个当什么人了?难不成我们会饿着爹娘和自家婆娘孩子?”
他说着朝两个兄弟使了个眼色。
“老二说得对。”苏大哥闷声道,黝黑的脸上写满不赞同。
苏三哥直接提起背篓往苏晚手里塞:“拿回去给大娃他们吃,孩子们正长身体呢。”
三个嫂子站在一旁欲言又止。
大嫂看着虎子眼巴巴望着酱罐的模样,心疼得直揪衣角,却终究没开口。
二嫂和三嫂交换了个眼神,也都低下头去——她们再馋,也不好意思要寡妇小姑子的东西。
最后还是苏父长叹一声,摆了摆手:“老大媳妇……收下吧。”
老人环视着三个儿子,眼神凌厉如刀:“你们都给我听好了!从今往后,小晚家的事就是咱们老苏家的事!屋顶漏了就去修,有需要帮忙的要帮着干,听见没有?”
“知道了,爹,”苏大哥说道。
“还用得爹你说。”苏二哥说道。
“交给我们。”苏三哥说。
苏晚抿嘴一笑,看着苏家温馨的画面。
午饭时,一家人就着酱料吃了顿难得的饱饭。苏晚趁机提起正事:“爹,上回说的狗崽……”
“这年月,人凑吃不起饱饭,根本就没有人养狗,更别说是狗崽子了。”苏父说道。
苏晚闻言微微一愣,筷子悬在半空。
她确实没想到,在这个连人都吃不饱的年月,养狗竟成了奢望。
“也是,”她收回筷子,轻声叹道,“现在粮食金贵,人都勉强糊口呢。”
饭桌上突然安静下来。大嫂见状,连忙岔开话题:“小晚这酱做得真不错,改天教教我呗?”
“好啊,”苏晚打起精神,笑着应道,“其实也不难,就是费些工夫。”
苏父扒拉完碗里最后一口饭,抹了抹嘴:“你要是真想要看家护院的,不如养几只鹅。那玩意凶得很,生人靠近就叫唤,比狗还管用。”
“这主意不错!”三哥插嘴道,“前村老李家就养了两只大白鹅,上次我去借锄头,差点被啄了裤腿。”
一家人又热热闹闹地讨论起来。
苏晚听着,心里渐渐有了主意。
虽然没有狗看家,但多养几只鹅也不错。
等开春了,就去寻几只鹅苗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