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叶碧霞回家后,童念就拉着妈妈翻看她不辞辛苦从老家带过来的书,睡前进行第二日的美食点单,儿童的身体让童念很早就疲惫入睡。
自从两个妈妈决定一起创业,定好分成和每个人负责的事项,叶碧霞出摊得更勤快了。
另一份工作因为工厂没有订单已经进入了半放假期,只需要每天中午前去小领导那问问有没有被分派到任务,如果没有就可以下班回家了。
当然,工资也是没有的。
天气已经进入到每年最寒冷的时候,好在叶碧霞的摊子已经拥有一大帮熟客,不用香气吸引客人,也不愁卤味卖不出去。
但叶碧霞毕竟是厨二代,她深知做餐饮不能只有一个招牌菜,客人再爱吃也会吃腻味的。
她开发了新品——炸物。
出了一点点经费购入简易煤炉和新的大锅,对了,经常租用的旧三轮车也被她买下了,小财不出大财不入的道理还是叶碧霞父亲的师傅教的。
当年她放学后经常去国营饭店找父亲吃饭,有一次就遇到国营大师傅在教训徒弟。
“不把你的刀磨好,脏衣服换掉,以后你就别叫我师傅!”
“……我衣服不脏,只是有点旧呀师傅。”
“放你狗屁!这黑漆漆的是什么,这片黄的是尿还是你的口水?!厨师不爱干净,你做的菜我还不如喂狗!”
“花一点点钱都不愿意,要是哪天有领导来吃饭见到你这幅样子,哼,你连切菜小工都不用做了,赶紧滚回家找你妈养你!”
“表舅……”
这年头,大家缺的就是油水。
去年风调雨顺,花生丰收,童家也是其中之一,去年随大流种了不少花生,留一部分晒干存放或者做盐水花生当零嘴,另一大半都拿去榨油铺榨油去了,没牌子的农家副产品卖不上价,很多人都留了大半给自家人吃。
不过今年的油价还是便宜了不少,但也不是每户人家都舍得花上小半桶油做炸物吃。
于是叶碧霞逐渐减少了卤味的出货量,腌酸菜、辣椒油大约半月清仓一次。
今天她要卖炸丸子,猪肉丸和鱼丸。
猪肉是入货的大头,南部一些经济发达的地方日常用物已经不怎么用票,只是海和镇没有养殖大户,卖猪肉的摊档带着流动性,今天老李后天老陈。
于是叶碧霞发挥村里媳妇的优势,乔芳芳入伙后也发挥城里的人脉,才让小摊有两个以上的熟人肉供应商,进货也稳定了。
海和镇当下确实不是肉类养殖大户,它是养鱼大户。
很多人在村里承包鱼塘,趁着春节前价高放水清塘,要全部外运肯定不可能,被渔网筛剩下身量不够的鱼,勤快点的塘主会拉到集市那里买,其实更多是让村里人直接去捞,自带工具,按斤贱卖。
实在卖不完,承包人要回家过节也不管了,就让这些鱼回归大自然。
这对两位女老板可是天大的好消息,鱼肉也是肉啊,叶碧霞想总算可以卖新品了。
于是她们花钱向鱼老板买下他鱼塘的鱼,还聘用了本地的看塘人,让他每天送鱼,春节期间照旧。
还没实行双休、节假日n倍工资的年代,不耽误过节还能挣钱,面相憨厚老实的看塘人笑得褶子都深了几分。
叶碧霞在进行最后的试做,炸一锅丸子给孩子当午餐,也可以尝尝调味。
不咸不淡,还行。
但还不够,她还要调多两个酱汁,一个酱香带辣,一个酸甜浓郁,让人吃腻原味可以蘸着酱料换口味。
从小吃大厨手艺的叶碧霞对饮食要求还是很高的,她内心深处也不想丢她父亲的脸,即使父亲连二厨都没做过。
油炸的香气更霸道了,楼上都有孩子要吃香香的哭闹声传过来了。
一开始卖吃食家属楼里骄傲的老师们还没什么反应,毕竟是抛头露脸的小摊贩,很多人觉得不够体面。
但人家能天天吃肉啊!
都天天买肉了,难道还不会留一点给自家吃?
那也没什么,学校食堂每天都有肉菜,他们也能吃上肉。
但人家能挣钱,吃得比自己这个体面人还香啊!
不少人还是破了大防,说话也变得带刺。
“碧霞你的厨艺真好,可惜你不是男的,不然肯定可以到大饭店做大厨!”
“大厨有什么好的,一天待在油烟里,浑身一股味!”
“吃香喝辣还不好,那些人一个个膀大腰圆的。”
……
叶碧霞家道中落时什么话什么脸色没听过或见过,她现在都可以一笑置之。
何况家属楼真正和她关系好的人还是大多数。
这些人都不是心眼小的傻子:不敢去得罪最有钱的陈家,只敢把酸话往叶碧霞身上倒,真是欺软怕硬的小人。
只要没踩到她叶碧霞的底线,她都不想浪费时间、口水和那些人争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