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在四川农村,冬天很少下雪,我长这么大只在老家见过两次雪,第一次是九几年,那时候年幼,对雪的记忆很浅,只记得妈妈用蚌壳在猪圈屋檐上取了洁白的雪来给我玩耍。
第二次是在一五年,半夜被远处的爆竹声吵醒,当时还在想,谁家半夜放鞭炮啊?因为在我们老家,有人半夜过世,就会放鞭炮给过世的人送行。结果天蒙蒙亮的时候妹妹就跑来我房间说外面下雪了,从二楼窗户往外望,我家竹林倒塌了大半,都是被积雪压垮的。
当然了,我们谈的是美食,不是雪。
提及下雪,我要说的是冬天才能做出来的一种菜――咸菜扣肉。
我吃过很多地方的梅菜扣肉,福建口味的,江浙口味的,但都没有我老家自己做的入味,也许这就是乡情。
我母亲很擅长做菜,特别是咸菜和泡菜,泡菜我们以后再说,先说咸菜。
在我的老家,基本上每家每户都会种“角儿菜”,这种菜在城里叫“儿菜”,也叫“拳头菜”,是一种生长非常奇特的蔬菜。
“儿菜”从幼苗生长到一定阶段,叶片腋处会长出芽苞,芽苞不断膨大,逐渐变成芽块,呈宝塔形状,非常美观。
儿菜营养丰富,口感细嫩爽滑,味道鲜美,吃法有很多种,炒、烩、炸、涮、凉拌、作汤、腌泡均可,但我最喜欢母亲用儿菜做的咸菜。
母亲每年都会种很多菜,吃不完的会拿到集市上去卖,若是再卖不完,就拿来做成咸菜。
蔬菜存放时间有限,古时候的人为了让蔬菜保存得更久,就发明了咸菜这种存放方式。
基本上每年母亲都会做一些咸菜,做法看起来简单,却不是人人都做得好的,听说摸过小鸟的人,是做不出咸菜的,做了也会霉变,味道很难闻。我就尝试着做过,真的烂了,也许就是我小时候调皮捉过小鸟的缘故吧!
儿菜采摘在冬天,直接用菜刀沿着泥土表面砍下来就好,留下的根部基本不用管它,会自然腐败。
回到家中,母亲会把儿菜靠近根部带筋的硬皮剥掉,一直剥到嫩芽腋下,一株一株的剥,儿菜的皮很容易剥,费不了多少功夫。
一开始母亲并不急着把儿菜切太碎,主要是切碎了晾晒的时候不方便。一颗儿菜切成几块就行了,然后耐心的摆放在竹子编织的席子上,席子底下垫着木凳,为的是摊在顶楼露天晒干的过程能够两面通风,才不容易发霉。
在我老家,冬天很少有太阳,与其说是晒干,不如说是吹干,因为冬天的干风着实厉害,能把人的皮肤都吹得开裂。
每天母亲都会去检查儿菜晒干的程度,待到三成干的时候,就捡进一个大桶里,撒大量的食盐将儿菜腌制起来,这时候可不能吝啬盐巴,如果盐分不够,儿菜很容易化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