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暄这么想着,转瞬他提及的诗句就成了经典案例。
【清朝的文字狱其实是没有道理可言的,就像是那句‘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一样,想要诬赖人,牵强附会下什么都可能发生。
一句借景抒情之作,也可以化作对统治者的嘲讽之作。
徐骏应该庆幸,这首诗只是他的摘抄而非原作,否则他们一家就要命丧文字狱之下了。】
胤礽就说这句诗听着熟悉,这不就是弘暄那小子的诗吗?也不怪他记得牢,难得创作出那么几首出彩的诗句来,弘暄那阵子可是逢人就炫耀了一番。
弘暄能不炫耀吗?
戴名世的《南山集》一案牵连处死者众多,那一连串触目惊心的死亡名单看得弘暄心惊肉跳。
于是像是之前的‘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还有‘明月有情应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再有‘夺朱非正色,异种也称王’之类的,那是有一句算一句,只要是弘暄能想起来,他都陆续写了出来并炫耀了一遍。
对此,曾经被拉着请教掰扯了一天的‘维民所止’的天幕中是雍正帝的胤禛很有话说:“你小子有病吧?‘维民所止’这四个字怎么会和雍正联系到一起?‘维民所止’出自《诗经·玄鸟》,原文是‘邦畿千里,维民所止’,意思是都邑周边千里远,都是商民居住地方。”胤禛语重心长的道:“你小子给我好好去读书,这句话都出现几千年了,不能因为爷是天幕中的雍正帝就说这句话反清吧?去他妈‘雍正去头’,这你也能联系起来。弘暄,你小子……”
胤禛欲言又止,止又欲言。
最终,他狠狠敲了一下弘暄的脑袋瓜道:“你听爷的,这毫无道理可言,真的大可不必拿本朝的剑斩前朝的诗。真的,弘暄,联想的很好,但下次别联想了。爷话撂在这里了,不说爷不是天幕中的雍正,就算是天幕中的雍正帝也没那么小心眼儿,连数千年的古诗都去斤斤计较!”
弘暄礼貌微笑:“是吗?四伯能这么想最好。”
弘暄一边揉了揉脑门,一边想:四伯你能这么想,我这下总算放心了,天知道当时刷到这个帖子时弘暄的不解。四伯你也太敏感,和小心眼了,考官拿诗经中话考核都能联想到雍正去头上去,也是没谁了。
胤禛蹙眉:“怎么,你不信?”
弘暄立即摇头,“怎么会,四伯您是谁,怎么会干这种言而无信的事情。”
嘻嘻,反正经过今日这么一遭我不信你好意思这么想。不用本朝的剑斩前朝的诗,这可是你说的。
胤禛:“你最好是这样想的——”
弘暄真诚点头:“当然,当然。”
弘暄心想:阿弥陀佛,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真好,今天又造了几座浮图塔。
当时的胤禛恐怕不会知道,有些事情不能说得这么死,回旋镖这种事情,那是说来就来。
反正,只要是弘暄能记起来的跟文字狱相关的诗句,弘暄都力所能及做了他能力范围内能做到的全部。同样的诗,别人写是对清王朝统治不满,但让弘暄这个皇孙来写,就不存在什么反清一说。
弘暄不屑于抄袭,但若是抄袭能救人一命,那抄袭也就抄了。
说实话,听到二伯问他:“我就说这句诗怎么这么熟悉,这不是你小子的得意之作吗?”胤礽细细打量一番弘暄:“不是,这个徐骏怎么想的,竟然去抄袭你的诗句,还惹了一身骚。”
弘暄尬尴微笑:“……”
他能说什么?
写诗的正主出现了,但是不幸的是正主成了剽窃方了。┐(?д?┐)简直倒反天罡,李鬼把李逵给比下去了,赝品把真货打架了。
接下来的天幕更是让弘暄无地自容。
【当然,徐骏本人至死不承认他剽窃过昭武帝,至于为什么他会和昭武帝想到一处去,那就不知道了。
反倒是昭武帝后来替徐骏辟过谣,面对徐骏的孙子,他亲手手书了一份对徐骏的道歉信,不仅如此他曾公开直言说是他剽窃的徐骏。但从时间线上,根本不科学,采信者并不多。
毕竟,昭武帝创作在前铁证如山。
大多数人认为,这更多的是昭武帝给其孙子的面子。】
胤礽:“弘暄,你怎么想的。这么大方?”
你说弘暄抄袭徐骏?
胤礽一个字也不相信,这小子骄傲的很,诗词小道尔,弘暄又有什么理由去剽窃?
面对二伯不解的目光,弘暄尴尬一笑。
他能说真的是他抄袭的吗?
不能——
可问题是,哪怕他是为了救人性命,他也确实剽窃了,剽窃了未来的徐骏的诗。
还不待弘暄回复胤礽,动画小人出场了。
{仆人:“不好了,大人,官兵来拿人了。”
徐骏:“什么原因?”
仆人:“他们说大人您有谋反之心。”
徐骏:???
于是,徐骏一家入狱等待判决。
此刻画面分成等分的两半——
一边,雍正帝看着下属供上了的诗词:???
‘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这句好熟悉,还有这句‘明月有情应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也好熟悉,你说先帝夸过的诗是反诗?
画面的另一半,康熙帝无奈:“不是,这小子做首诗还要炫耀的天下皆知吗?”
有这么个孙子,丢脸,太丢脸了。
梁九功:“万岁爷,您也知道敦郡王父子一向没什么文采。这好不容易得了先生的夸奖,可不得炫耀一番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