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小院四处走走,以便尽快熟悉即将生活一段时间的地方。与自己的东屋相连的是赵青的卧房,且称为西屋。与西屋并列,中间隔了一条小过道的是一处上了锁的屋子,可能是储粮的仓库。此屋前有一大片空地,西面支着晾晒衣物的竹架子,此时正晒着赵青的衣服,东面则是水井。绕回小院,往东屋继续朝东走,那里有两间茅草屋。其中一间是茅房,挨着的是牛棚,里头可见一头牛儿正在咀嚼干草。
转头见赵青在桃树下招呼他过来,身侧的石桌上已摆着碗碟,到吃午饭的时候了。他走近时,赵青领着他从树下绕到柴房后头,那里有一口井,井边还有一口大水缸,上头盖着木板,赵青舀了些水倒入木盆中,沈明宜洗净手后,二人便坐到桃树下吃饭。
小米粥两碗,水煮蛋两个,白菜一碟,腌萝卜一碟。样式很简单,沈明宜却吃得津津有味。他习惯进食时不言语,赵青也不言语,于是二人沉默又愉快地结束了这顿饭。
赵青收拾着正要端去洗,沈明宜表示洗碗让他来,赵青摇摇头,端着碗碟进了柴房。
沈明宜有些饱,便在小院绕着圈散步,没走两圈,直觉得疲乏,也许是病后身体还会完全恢复,加上早上收拾行李耗了些体力。他回到屋内,准备小憩一会儿。
被子软软的,躺一会儿就暖和起来,他很快入眠了。
赵青从柴房出来,见沈明宜去休息了,便扛着锄头去东边的牛棚。牛棚有些漏风,他从仓房抱了些茅草去修补,牛儿则在一边吃草。之后又把牛粪刮出来整到边上的田地里,准备沤肥,为开春做准备。
忙完这些,他回到柴房喝水,稍作休息。见天色未暗,离天黑还有些时辰,抡起锄头就往篱门走去。
篱门隔着一条小路的坡下,那里有一大片田地都是赵青家的。寒冷冬日,农事不多,但因此时作物都已收成,视野宽阔,也是搜寻铲除田鼠窝的好时机。开春后,这里将种上形形色色的蔬菜,收成后,赵青会运到城里卖掉。他在田间走来走去,一直到天色渐暗,才扛着锄头回家。
柴房里,光线昏暗,沈明宜坐在灶口准备用火镰生火。他技艺不精,倒腾了许久依旧没能成功生火。于是当赵青步入柴房时看到的就是这样一幅画面:公子一身白衣,长发垂肩,神情疑惑,手上拿着一火镰……
沈明宜见门口有人,抬头望去,随即无奈地说道:“这个我从前用的不多……”
赵青点点头,并示意他起身,自己则坐下,只一下,就生火成功,塞进灶内,沈明宜暗暗佩服极了。跳跃的火光让青年冷峻的面庞变得生动,虽然一身短褐,朴素无华,但沈明宜却觉得这人长得真好。
眼看煮饭帮不上忙,沈明宜便在院中踱步,后面又因为太冷了,缩回了柴房,还是柴房温暖。
入夜后温度更低了,赵青便将饭菜摆在柴房内的一张小木桌上,二人坐在小凳子上,相对而食。
晚饭是红枣小米粥,加了一些糖霜,几个蒸地瓜,没有配菜。沈明宜却仿佛在吃什么山珍海味,一副十分满足的表情,赵青忍不住瞄了他好几眼。
夜里,沈明宜坐在自己屋的门口赏月,他的心情很好,眉眼弯弯,甚至想来壶小酒。却见赵青提着一桶热水往东面的竹林走去,那里隐约有一间小屋。
沈明宜好奇心作祟,犹豫了一会儿,慢慢地朝竹屋走去。靠得近了,听见淅淅沥沥的水声,以及猝不及防映入眼帘的颤动的古铜色的后背!沈明宜的脸刷地一下就红透了。
这、这、这居然是沐浴之地,还是露天的!仅仅是四周用竹子围成一圈!
沈明宜仓皇而逃,逃到屋内准备早点睡,又想起来还未洗漱,又匆匆跑到柴房那拿刷牙子和胰皂,结束后麻利地滚回了屋内。倒在床上时,胸口却还在扑通扑通跳个不停。
一无所知的赵青沐浴后,捧着木盆提着桶路过东屋,瞧着黑漆漆的窗户,又望了望天边的月亮,去井边洗衣服了。
宁静的乡村夜晚,月光倾泻在小院的瓦片上,桃枝上,泥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