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明宜思索了一下,说道:“跟我来。”
时间很快过去了,日头渐高。赵青的榆钱卖得差不多了,只剩下筐底一些。此刻他正瞧着前方的一家店,店里摆着碗、盘子、茶杯等瓷器。他想起家里的碗有好几个都有小小的豁口。
“小兄弟,我可以用鸡蛋跟你换榆钱吗?”
赵青回过神,见面前站着一老妇人,黑发银丝参半,提着一个篮子,里头装着六七个鸡蛋。她的身后跟着一个七八岁的小姑娘,攥着老人家的衣摆,怯生生地瞄他。
“我孙女喜欢吃炒榆钱,拿鸡蛋跟你换成吗?”
赵青点点头,老人家便把鸡蛋一个一个地放进另外一个空的箩筐中,之后把空篮子递给赵青。赵青把余下的榆钱都装进去,又退回老人家四个鸡蛋。
老妇人见他如此,连连道谢,领着小姑娘走了。
赵青把俩箩筐叠起放回小木车上,径直走去对面的店里。
店老板笑着迎上来,见他衣着朴素,便领着他去了西区的货架那。赵青在那转了一圈,兜兜转转来到了东区,停下脚步。他拿起一只碗,瞧着上头的花纹,是一株别致的花,旁边有一字,这字赵青认得,是“兰”。他转动着碗,细细摩梭着表面,平滑温润,他很满意。
店老板见他神色,忙说道:“客官真是好眼光,这碗品质上乘,且有一整套的,您瞧这边,盘子、杯子、盆应有尽有,您看您要几件?”
赵青略一思索,算了下两个人需要的量,朝老板比了个手势,老板立马喜笑颜开,忙着帮他包起来。
赵青把包好的碗筷小心地放进箩筐中,左右张望见二人还没回来,便往前边不远的一个小茶摊那休整。不久,一个少年模样的小厮赶来,赵青认得他。
小厮是跑着来的,略微有些喘,他把一个大包袱往赵青怀里一塞,说是赵管家吩咐的,又匆匆地走了。
赵青想了想,应是赵伯置办的一些东西。
“赵大哥——我们回来了!”
小石一嗓门嘹亮得很,赵青看向他们,小石兴高采烈,沈明宜抱着一卷东西笑吟吟地跟在他身后。
接过沈明宜怀里的东西,小心地放进箩筐中,小石就塞过来一个包子,赵青便就着小茶摊的茶水吃,垫垫肚子。
“赵大哥,我们现在回家吗?”小石问。
赵青点点头。
于是,一行人又踏上出城的道路,有说有笑地往家里走。后面走累了,小石就坐上小木车,赵青推着走,沈明宜则骑上驴,慢悠悠地跟在后头。
到家时,虽然已经过了饭点,赵青还是简单煮了些小米粥,炒了一碟青菜和一碟鸡蛋,三人用饭后,小石才回自家去。沈明宜因为早上喝了酒,有一点晕晕的,便去歇午觉了。赵青没有觉得很累,便把箩筐中新买的碗碟拿出来清洗干净,之后拆开了赵伯给的包袱,不出所料是药包,上头还写了字,赵青已能看到大部分。他把药包收到架子旁的大罐子里,以备不时之需。
另有一个包袱拆开一看竟然是两套春夏的衣裳,布料摸着很柔软,想来应该是给沈明宜准备的。于是他重新叠好装回包袱里,准备晚上的时候给沈明宜。做好这些,天还很早,他扛起锄头下田去了。
田里的番茄、茄子、土豆长得很好,小苗绿油油的。几日没下雨,地里有些干,赵青去田头锄了两把土,把沟里的水引进来灌溉。之后又去另一片田里巡视,见茼蒿、白菜、萝卜长势喜人,露出了满意的笑容。他花了些时间锄草,又引水灌溉,顺道去之前种柳树的田里也瞧了瞧,见一切很好,瞅着天色渐暗,便回家了。
小院的烟囱升起青烟,沈明宜已做好晚饭,二人如常用完饭,赵青便去沐浴,之后提着赵伯给的包袱去沈明宜屋里读书。
沈明宜有些吃惊,他取出衣裳比了比,一套是适合自己的尺寸,另一套则略大,侧头瞧着椅子上的赵青,说道:“这套衣裳有点大,应该是给你的,你过来试试?”
赵青走到他身旁,沈明宜拿着衣裳比了下,连连点头道:“是了,很合身,应该是赵伯给你我都置办了一套。”
赵青接过衣裳又摸了摸料子,皱了皱眉头。他常年下地,这么好的料子实在是有些浪费了。耳边响起沈明宜的声音:“你穿这身肯定好看,若有闲时,倒是可以穿着去游玩。”
赵青的脑海中浮现出之前想的那道山间瀑布,若是和沈明宜一同去……
沈明宜叠好衣服放在床上,绕到桌前,取出新买的纸笔,想让赵青学着写字。叫了两声,赵青没反应,不知在想什么,便侧过头拍拍他肩头,赵青游离在瀑布和踏青的画面之间,猛 地回过神也侧过头去,二人四目相对,呼吸相闻……
沈明宜在对方的眼睛里看到了自己的脸,身体颤了一下,微微后退一步,为了掩饰脸红心跳,忙抓起桌上的毛笔塞到赵青手中,眼神在桌上的物件间游离,却不敢正视他,说道:“今日,你试着写写字如何?”
说完展开白纸,让出位置来。赵青走过去,看着纸,又看着手里的毛笔,表情逐渐疑惑,又转为凝重,之后求助般的眼神投向沈明宜。
心跳得极快的沈明宜这才后知后觉自己应该先演示一遍,于是他抓起杯子喝了水,试图平复心情,偷偷地深呼吸几次,这才开始假装镇定地教赵青如何握笔,如何下笔……
赵青听得很认真,时不时地点点头。但是当笔真的到了他手里,他的手却又不那么听话了,常年握锄头握斧头的大手眼下握着一支细细的毛笔,竟觉得有千斤重,控制不住地微微发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