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哄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难哄小说网 > 奔袭 > 第33章 第三十二章

第33章 第三十二章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第三十二章】

元寿元年岁末,长安城被一场突如其来的严寒所笼罩,漫天飘洒的雪花将整个城市装点得如诗如画,冰冻三尺的严寒让八街九陌都弥漫着刺骨的冷意。在这滴水成冰的时节,建章营内的气氛却因节日的临近而变得有了很多温度。按照惯例,所有长安籍的将领们享有十日的休沐假期,得以暂时卸下肩上的重任,享受与家人团聚的美好时光。

在这漫天飞雪的日子里,萧峣踏着积雪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张府。他儿时便被舅父接到府中亲自教导,尽管一年之中在张府居住的日子并不多,但这里的一切都深深烙印在他的心头。随着年岁的增长,萧峣的个性愈发显得成熟稳重,岁末这家人团圆的日子,他选择回到张府,回到母亲身边。

见到久违的儿子,柳絮儿内心虽满溢着无尽的喜悦。然而,由于母子二人并未长期相伴,话题反而显得有些拘谨和生疏。加之张府到了年末,府中事务繁忙,她也并没有太多时间陪着儿子。但这恰恰也促使萧峣更加独立自主地处理事务,承担起男子汉的责任。

在这难得的休沐时光里,萧峣并未外出应酬或接待宾客,而是选择闭门谢客。他反复研读着兰翎赠予他的《论语》,这部儒家经典在他眼前展现出了全新的面貌。确实如兰翎所言,《论语》之中的智慧如星辰大海,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与他儿时所读时竟大不相同。每一次翻阅,都仿佛能感受到孔子那穿越时空的教诲和智慧,如同暖阳照耀在他心田之上,给予他无尽的启迪和力量。

在绥朝初年,黄老学说因其独特的政治理念而备受推崇。这一学派主张在政治上实行无为而治,强调统治阶层不应过度干预社会事务,给民众充分的自由和空间去发展。在经济上,黄老学说提倡轻徭薄赋,减轻百姓的负担,以促进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在思想上,黄老学说崇尚清净无为,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倡导刑名之学,强调法治的重要性。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武帝即位的时候,国家已经历了德顺之治,社会经济得到了显著的恢复和发展。然而,随着地主阶级力量的日益壮大,政治和经济上的权力集中成为国家最高统治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了进一步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武帝开始寻求新的理论支撑和实践路径。

武帝即位第七年,他下令各地推荐贤良文学之士,其中学者舒中达因其卓越的才华和深厚的学识被推举参加策问。武帝连续对舒中达进行了三次策问,内容主要围绕天人关系展开。第一次策问,武帝主要询问了巩固统治的根本道理;第二次策问则涉及治理国家的政术;第三次策问则聚焦于“天人感应”的问题。

舒中达在对策中,不仅详细阐述了“天人感应”的原理,还深入论述了神权与君权的关系。他认为,君权是神权的体现,是上天赋予的,因此君主应当谨慎行事,遵循天意行事。此外,舒中达还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主张以儒家思想作为国家的统治思想。

武帝对舒中达的大一统思想深表赏识。在他的支持下,儒术逐渐成为统治思想,而道家诸子学说则在政治上遭到贬黜。从此,《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学说成为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官员和学者的重要著作。这些经典学说不仅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还倡导以德治国、以德服人。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人们开始注重个人品德的提升和社会秩序的维护,从而为国家的繁荣稳定奠定了基础。

萧峣早在儿时就读过《论语》。这部一万六千字的儒家经典,他从小便能倒背如流。进军营后,他再次下功夫钻研过它。这是一部处处充满着哲理智慧的著作,它曾给予萧峣以极大的教益。

类似于“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等格言,他笃信之,谨奉之,立志要以儒家思想来入世拯世。

对自身的休养,他遵奉的是“不能正己,焉能正人”;对社会,他遵奉的是“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也正是靠的这种持身谨严,奋发向上,关心国事,留意民情,使得他赢得了君王和同僚的信赖,在军营里春风得意,扶摇直上。

元寿二年正月初一,未央宫中照例举行了庄重而热闹的“正旦会”,朝中百官齐聚一堂,共庆新年的到来。这一天,皇宫内殿堂巍峨,廊道间金砖铺地,流光溢彩。而在清晨的阳光照耀下,清凉殿内更是热闹非凡。

清凉殿内,绥武帝唤来了柳枫、萧峣和钱澍三位重臣。当萧峣步入清凉殿的那一刻,他的目光被殿中悬挂的一幅巨幅地图吸引。这幅地图之庞大,几乎占据了整面墙壁的空间,其上详细描绘了大绥和周边各国的大地山川河流、城池疆界、民族分布等各项地理信息,每一处都描绘得精细入微,尽显疆域的辽阔与多元。

在这幅地图上,可以看到巍峨的秦岭山脉如巨龙蜿蜒盘踞,东起辽东半岛的鲜卑部落区域,向西穿越广袤的蒙古草原,直至连接西北的匈奴统治区;辽阔的河谷平原上,点缀着大大小小的城池村落,它们有的依山傍水,有的临谷而建。

萧峣还注意到,地图被一分为五,正北是匈奴人统治的草原地带;正西为西域诸国,由乌孙、大宛、莎车、龟兹、车师诸国组成,但也在匈奴人的统治范围内,西域诸国每年还需向匈奴王庭上缴岁贡;西南则由西南夷各部落组成,主要有夜郎、靡莫、滇、邛都、巂、昆明、徙、笮都、白马等;而东北则由鲜卑、乌桓、索离等国分而居之;大绥仅占东南一角,在整幅地图上所占面积不足四分之一。

而匈奴统治的北部草原和西域诸国的相交地带,黄河以西、祁连山和巴丹吉林沙漠中间,呈北西——南东走向,平缓而又狭长的地带,这里气候适宜,土地肥沃,水源充足,为人类提供了宝贵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因位于黄河以西,又形如走廊,故名“河西走廊”。

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星罗棋布着大大小小的绿洲,这些绿洲之间交通便捷,商旅往来频繁,形成了独特的区域文明。这种地理位置使得河西走廊成为周边几大区域文明相互接触、交流的中间地带和连接点。它的东西长约两千里,南北最宽处近四百里,最狭窄处仅数里。这种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河西走廊成为周边几大区域文明相互接触、交流的中间地带和连接点。

自从匈奴人驱逐了月氏部落,成功占据了河西地区之后,这片广袤的土地便被纳入了匈奴帝国的版图之中。这片土地不仅成为了匈奴人繁衍生息、饲养马匹的重要基地,更是他们进行手工业生产、制造武器装备的关键区域。由于河西地区丰富的天然木材资源,为匈奴人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制弓造箭材料,他们在这里大量制造出锋利无比的弓箭和其他各式兵器,用以对抗绥朝等周边国家,展示了强大的军事潜力。

匈奴呼揭单于为了有效管理这片新征服的土地,特意委派了昆耶王负责河西西部地区的统治,而东部地区则由图格王管辖。随着两位王者的分别镇守,匈奴人在河西地区的统治逐渐稳固,并开始将势力触角延伸向西域各国,对大绥王朝的西部边界构成了严重威胁。

一旦匈奴人成功控制了河西走廊,其战略意义非常深远。他们不仅可以依托该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来壮大自身的牛羊马匹队伍,使得军事力量更为雄厚;还会通过控制河西走廊这一交通枢纽,切断西域及其他部落与绥朝之间的正常交流渠道,甚至可能联合其他部落形成反绥朝联盟。这样的局面对于绥朝来说无疑是灾难性的,因为这不仅意味着其在西部边境的压力剧增,更可能导致国家安全格局的全面崩溃,引发一场浩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