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帝元初五年,绥王朝与匈奴人发生了著名的“漠南之战”。在这场战役中,柳枫凭借着出色的军事才能和智慧,利用匈奴右贤王傲慢轻敌、麻痹大意的弱点,成功地带领军队乘夜奔袭,围追堵杀,最终获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这场战役不仅重创了右贤王部和单于主力,使得此后匈奴单于不得不将其所有的主力都调到漠北地区,而且大大削弱了大漠以南的大片土地上的匈奴势力。
此后,虽然匈奴的左贤王时不时对大绥的边境发起袭扰,但是再也没有像战前那种规模了。与此同时,河西地区的匈奴军实力也远远不如以前。昆耶、图格二王长期都将注意力定位于对西域与西羌的控制之上,对大绥军队的关注就更加少了。这种局面为河西走廊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河西走廊因其位于大漠与高原之间,夹处于祁连山脉与龙首山之间,地势起伏多变,既有蜿蜒曲折的河流如黑河、石羊河等穿行其间,又有深邃险峻的峡谷和一望无际的戈壁滩、荒漠地带。这种地貌特征使得河西走廊易守难攻,堪称“天下要道”。祁连山作为天然屏障,其巍峨山势和终年积雪的山峰,不仅阻挡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下通道,也为中原提供了水源地和军事观察哨所。
因此,在河西走廊防守一方只需牢牢控制住关键的河流渡口和交通要道,便可有效防止外族大规模入侵,达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战略效果。
萧峣目光如炬,紧盯着墙上悬挂的那幅巨幅地图,双手紧握背后,全神贯注之间透露出一种沉稳而坚定的决心。那幅地图上,河西走廊的地域清晰而辽阔,每一寸土地都仿佛在他的目光下变得生动起来。他凝视着那里,仿佛能看到历史长河中的波澜壮阔,也能看到大绥未来的宏伟蓝图正在缓缓展开。
若绥朝能成功控制河西走廊,并在此地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无疑将极大地提升军事和经济实力。马匹作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对于增强骑兵部队的战斗力具有决定性作用。当绥朝拥有了大批优质的马匹后,军队的机动性和战斗力将得到显著增强,从而在对抗北方游牧民族时占据优势地位。同时,朝廷还可以通过在河西走廊培育良马,进一步强化对全国范围内骑兵队伍的建设和发展,为中原王朝抵御外敌入侵提供坚实的军事保障。
此外,河西走廊不仅拥有得天独厚的畜牧业发展条件,还蕴藏着丰富的其他资源。比如盐泽之利,河西走廊拥有著名的青海盐湖等重要盐产区,其丰富的盐资源将成为国家重要的经济支撑;同时,石油、硝石以及金属矿产如金、银等也均有储藏,这些战略物资对于发展地方经济、增强国防实力能够起到至关重要的军事作用。
萧峣正沉浸在思绪的海洋中,他的脚步不自主地向前移动了几步,却意外地被身边的柳枫轻轻拉了一下。萧峣下意识地回头看了一眼舅父,脸上露出了困惑不解的表情。
柳枫的左手缓缓抬起,五指自然下垂,形成一个温和而坚定的制止信号。
萧峣这才注意到,如果再向前迈一步,他就会站在武帝的前面,这是一种极为不敬的行为。他赶紧停下脚步,站在原地不动了。
武帝注意到了萧峣和柳枫之间的小动作,他转身笑着对柳枫摆了摆手,说道:“忠青,你别让峣儿拘这些俗礼了。”说完,他又对萧峣招了招手,说道:“峣儿来,过来这边,看得清楚。”
萧峣转身看了柳枫一眼,见舅父微微点了点头,立即迈步来到武帝身侧。
“峣儿,你刚刚在想什么?”武帝问。
萧峣立即转身行礼,说道:“回陛下,微臣刚刚在想,我大绥王朝在这广袤无垠的地图上,国土面积仅占据了五分之一的疆域,然而在这有限的土地上,却孕育了繁星般众多的人口。而观之四周,无论是草原的匈奴、遥远的西域诸国、尚处蛮荒之地的西夷,还是寒冷且贫瘠的东北诸国,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地广人稀。微臣在想,倘若我方能够扩大疆域版图,将中原地区饱受战乱困扰、生活困苦的百姓迁徙至周边四大区域,那么不仅能为边境带来充实的兵源与劳动力,更能让天下百姓各得其所,共享太平盛世。”
武帝听后,眼中闪过一丝赞赏,但随即转化为深深的忧虑,他缓缓道:“峣儿所言极是,然实施之策实属艰巨。且不说中原百姓历来安土重迁,也不提迁移需耗费不可估量的人力物力。单说目前要将匈奴逐出漠北,消除游牧民族对我中原的威胁,已是何其不易啊!”绥武帝沉稳睿智,他的话语中透露出对大局的深刻洞察。
看着武帝为了让大绥王朝家国安定、百姓生活安宁而忧心忡忡的样子,柳枫的思绪不禁飘回十数年前,更确切地说,是回溯到那个风云激荡、朝野纷争的夜晚——朝廷内首次提出“马邑之围”作战计划。
彼时,皇太后刚刚薨逝,武帝亲预国政,恰逢匈奴单于派使节团抵达长安城,意图通过和亲的方式与大绥王朝建立友好关系。这一事件犹如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朝野上下一阵波澜壮阔的讨论浪潮。
武帝并未因个人权威而独断专行,他明智地将决定权交给了百官议事的大平台。大臣们就此议题产生了明显的意见分歧,迅速分化为主和、主战两派。其中,主战派以大行令汪傅为代表,他们坚信武力震慑和预防性打击是维护国家安全、保障边境安宁的根本之道;而主和派则由御史大夫冷全旭领衔,他们主张通过和平谈判、外交交涉来化解潜在冲突,寻求长久的和平共处。
汪傅是燕国人,边吏出身,对匈奴事务有着深入的了解和研究。他深知匈奴人的性格和行事风格,认为他们反复无常难以新人。因此,他认为汉王朝与匈奴的和亲政策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会纵容匈奴人的野心和贪婪。为了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稳定,汪傅主张以武力反击匈奴。
然而,御史大夫冷全旭对此观点进行了反驳,他认为:“在千里沙漠中作战对匈奴人来说易如反掌,因为他们熟悉地形和气候。而对于汉军来说,这里的环境却是陌生而困难的。现在,匈奴统治者依恃骑兵的威力,四处侵掠,他们的骑兵移动集结的速度非常快,不是能用武力轻易解决的。如果派大军反击,必须先驰驱数千里,这样即便不打仗,人马也会很疲惫。如果匈奴想全力应战,就会调动全部力量来攻击我们疲惫不堪的远征军。如果他们疲于迎战,就会逃得无影无踪,使得我们的大军徒劳往返。依臣之见,还是与匈奴和亲是更为明智的选择,这样可以避免大军远征无功而返,减少不必要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