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力目睹身边的士兵们一个个被敌人残忍地扯掉头盔,割破喉咙,生命瞬间消逝。那撕心裂肺的惨叫声此起彼伏,犹如一把把锋利的刀刃在他心上一次次割裂。愤怒的情绪如同沸腾的岩浆,在他体内肆虐,又似那溅射的鲜血般瞬间爆发,从他的体内喷涌而出。
他的双眼赤红,如同愤怒的狮子,挥舞着手中的长刀,那刀刃在阳光下闪着寒光,仿佛能折射出他心中无尽的愤怒与决心。他声嘶力竭地叫喊着:“杀!杀!杀!”每一个字都如同雷霆般炸响在战场上,激励着身边的战友们一同向前,共同抵御敌人的侵袭。
在激烈的战役中,二王心中萌生退意。他们原本率领的近万骑兵虽然数量众多,但面对绥军卜力部却损失惨重,让他们深感巨大压力。卜力部的战马虽大半已倒在血泊中,但是剩下的绥军却已现出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决心和勇气。他们的顽强抵抗,让二王深感焦虑,深恐战争继续下去,将会面临更大的损失。
只要二王能够在关键时刻从战场的两侧巧妙地抽身撤离,那么其余那些因失去战马而陷入困境的幸存者们也能够紧紧跟随其后,一同逃离险境。
在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卜力手中的长刀早已不见踪影,或许是在激烈的搏斗中遗失,亦或是被敌人夺去。但他并未因此丧失战斗力,反而展现出惊人的勇气和决心。他迅速夺过敌人手中的斧头,那把原本用来对付他的武器,此刻在他的手中化为了捍卫自己生命的利器。他紧握斧柄,用尽全力向眼前的敌人挥去,只一下,便精准地砍掉了敌人的半个脑袋。
随着那沉重的斧头落下,周围的空气似乎都凝固了一般,充满了紧张而压抑的气息。
卜力砍掉敌人的半个脑袋后,身体因为连续的战斗而疲惫不堪,汗水浸湿了他的衣衫,呼吸急促而沉重。但他知道,他不能倒下。于是他用力支撑起身体,仰面躺在一匹死去的战马腹上,大口喘气。
此时,萧峣将军率领着一支精锐的百人骑兵队伍,如同雷霆万钧般向后方战场疾驰而来。他们的马蹄声犹如战鼓,激荡在每一个战士的心中,为这场艰苦的战斗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王见状,心中惊恐万分,深知自己面临的不仅仅是萧峣的百人骑兵,而是背后可能出现的无数绥军援军。这种压力让他们不敢有丝毫的犹豫,纷纷策动坐骑,拼命逃窜。战场上的其他士兵也被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搞得不知所措,原本整齐的阵型顿时大乱,纷纷四散而逃,生怕成为萧峣军队的下一个目标。
片刻之后,卜力犹如一头从沉睡中猛然醒觉的雄狮,他翻身跃起,动作迅猛而果断,瞬间夺取了一匹援军的战马。这匹马似乎也感受到了主人即将爆发的不屈斗志,嘶鸣一声,扬蹄欲飞。卜力翻身上马,紧握缰绳,眼神中闪烁着决绝与愤怒的光芒。他亲自率队展开追击,如同狂风骤雨般席卷而来,势不可挡。
卜力身边的亲兵们如同忠诚的守护者,无畏无惧地陪伴在他左右。然而,在这场激烈的战斗中,大部分亲兵不幸阵亡,这一悲惨的事实犹如一盆冰冷的洪水,浇灭了卜力心中的温暖与平静,却也瞬间点燃了他内心深处熊熊燃烧的复仇怒火。
与此同时,卜力部其他将士们也展现出了英勇无畏的精神风貌。他们虽然身负重伤,但心中的勇气与信念依然燃烧。凡是还能提剑挥动的士兵,都毫不犹豫地跟随着卜力的脚步,一同加入追击的行列。他们的目标明确而坚定——直取二王的首级,以示决心和忠诚。
阑哲王和胡碌王在逃离现场的过程中,由于行色匆忙,未能逃脱多久,便被追兵迅速锁定位置。
只见萧峣紧握缰绳,马匹疾驰如风,他以高超的箭术,一箭射出,精准地射中了阑哲王后心。第二箭,他瞄准了阑哲王的战马,只听得“嗖”的一声,箭矢如同闪电般射出,直取战马的眼睛。
刹那间,战马悲鸣一声,嘶声裂肺,疼痛难忍,它载着王者的重量轰然倒地。随着战马的倒下,阑哲王狼狈地滚落在尘埃之中。尘埃飞扬,遮蔽了视线。
与此同时,胡碌王与卜力之间的对决犹如狂风骤雨般猛烈而无情。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双方在战场上展开了生死搏击。胡碌王面对的是一个被极度的仇恨所驱使,双眼仿佛燃烧着复仇火焰的对手。这种强烈的情绪激发了卜力的潜能,使他在战场上表现得异常勇猛,近乎无敌。
胡碌王深感压力,他知道这场战斗并非易事。随着战斗的持续,他逐渐处于下风,身上的伤痕越来越多,每一次受伤都像是对他意志力的严峻考验。然而,最终还是未能抵挡住卜力那如狂风骤雨般的攻势。在关键时刻,胡碌王被卜力致命的一刀结果了性命,无力地倒在了马背上。
在不远处的山坡上,一人一骑分别伏在草丛里,他的动作轻盈而谨慎,仿佛怕惊扰到正在进行的战斗。当他们看到战斗已经接近尾声,胜利的一方正在收拾战场,准备撤离,他们立刻从草丛中爬起来,策骑往回奔。
这人正是昆耶王的骑哨。他身着战甲,虽然看不清他的表情,但可以感受到他身上散发出的紧张和激动。他经历了激烈的战斗,见证了昆耶王带领的军队与萧峣军的激烈交锋。现在,阑哲王和胡碌王与绥军的战斗已经结束,他需要立即回去向昆耶王汇报情况。
当战斗进行到这个阶段,昆耶王深感压力剧增,犹如一座无形的大山压在他的肩头。他深知,继续正面硬刚已非上策,于是果断指挥麾下部队采取游击战术,与绥军保持一种既不远又不近的距离。这二十几里的间距,不仅为他的士兵们争取到了宝贵的休整时间,让他们得以补充体力、修复装备,更能在关键时刻作为一道安全屏障,确保他们在面临危机时能迅速而有序地撤离。
然而,尽管采取了这样的战略,昆耶王并未完全放弃对绥军的追击。他清楚,绥军未必能持久保持这样的战斗力。
因此,他命令部队时刻保持警惕,一旦发现绥军的破绽或者有反击的机会,就立即发起猛烈攻击。他坚信,只要绥军不能顺利逃脱,那么这场战斗的胜利终会到来。
萧峣此刻正稳稳地指挥着队伍向东撤退,他的部队虽然还有五千人,但战骑已经严重不足,箭簇也所剩无几。他深知,如果昆耶部的军队发起攻击,他的部队将无法抵挡。因此,他决定撤退,以保存部队的有生力量。
如果不是他们身上穿着保命的盔甲,昆耶部的军队完全有可能借助骑兵的冲击力,将绥军围歼。但是,现在的情况已经发生了变化。绥军已经失去了骑兵的机动力,行动变得缓慢而沉重。这种变化让萧峣感到十分担忧,他知道,他需要想出一些办法来改变这种局面。
经过了十一天的艰苦行军,萧峣部的军队终于抵达了溯浦部所在的地方。然而,面对这样的机会,昆耶王并没有选择停下来收编溯浦部的族众,而是选择了另外一条道路。他决定率众继续尾随绥军,观察其动向,等待合适的时机。
在广袤无垠的草原上,狩猎是一项需要耐心和智慧的行为。昆耶王深知这个重要的秘诀,他知道,要想成功狩猎到大型猎物,不能急于求成,而是要靠持久的追赶和耐心的等待,直到猎物力竭,反抗力大打折扣时,才痛下杀手。
显然,昆耶王正在等待那个机会,等待萧峣军出现疲态,等待最佳时机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