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位名叫子蒙的黑衣男子,是他们几个狱卒中年龄最小的,年龄也不过刚双十出头而已。
但奈何他是那络腮胡男人(也就是狱头)的救命恩人,狱头认了他当干弟弟,又给他介绍了狱吏的工作,还要求自己的手下人都叫他哥。所以这个“哥”在他们这里并非长幼之序,只不过是一个尊称而已。
不过,这几名狱卒也是心甘情愿的叫他“哥”,并非只是为了逢迎狱头。除了与他第一次见面时被他那一身好功夫所震撼外,还因为他浑身自带高冷的气场,让人望之会自动生出敬畏之心来。而且此人年纪虽小但为人仗义,别看与大家的关系似乎不亲不疏,可每个人都能感受到他对大家的真诚。像这样的人,很难不让人喜欢,只是喜欢也不敢太过放肆,会下意识跟他保持距离。
听说,他是个无父无母的孤儿。幼时不知何故被丢在路边,在生命垂危的时候,被一个出来化缘的和尚捡回寺去又丢给了一位颇有能耐的扫地僧抚养。扫地僧给他取了一个俗家名字叫童子蒙,意为:孩童蒙昧无知、生死由命不怨天地,这才堪堪将他贱养活了过来。
当他长到七岁时,扫地僧见他总是偷偷摸摸的去看武僧练功,似乎对门内功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但因寺里有寺里的规矩,外门弟子与入门弟子所学功法各不相同,外门弟子不得学习门内功夫。除非自愿削发为僧从此青灯伴古佛,方可入内。
可扫地僧清楚这孩子身上还有未解的身世之谜,将来必定要让他先入世寻亲,便没有让他剃度入门。只是在他学习外门功法的同时,略帮他稍加指点一二,另外给他看了一些骨相穴位之类的书,让他熟记脑中、自行揣摩。另外,扫地僧也经常带他出去辨认草药,教他一些简单的跌打损伤的救治方法。
待童子蒙长到十八岁时,就必须面临一个选择,要么剃度出家继续留住寺中,要么入世还俗。
扫地僧找出一个包裹,里面有一套当年捡回他时身上所穿的衣物,还有四颗看起来平平无奇的石头及一支女子发簪。石头虽然自带石纹,但上面却没有刻下任何文字,发簪看起来也不像什么名贵之物,不过是普通的银器打造而成的马蹄莲样式。
虽然这个包裹并没有什么实质引导性的作用,但扫地僧还是坚持让童子蒙先带着包裹入世,去试着寻寻亲、碰碰运气,顺便也可借此机会多走走看看,感受一下世间的人情冷暖。待走完一遭后他若确定了有出世之心,到时再回寺剃度出家不迟。
于是,童子蒙便带着扫地僧给他的石头和发簪,装了几件简单的换洗衣服和几两碎银,记着师父耳提面命的教诲,就这样懵里懵懂的入世闯荡去了。
入世这两年,或许是因为他的长相俊朗让人颇有好感,加上给人的感觉又特别正直的缘故,所以他一路得到的关照也特别多,基本上没吃过什么亏。比如借个宿,打个零工混口饭吃什么的,从来没有遭到过拒绝。
只是……他这一路问下来,始终无人知晓那几颗石头和那支发簪的来历。问到后面,他也没什么兴趣再继续问下去了,但凭一切随缘。
就这样一路走走停停,他来到了离京城最近的澧沧府。
到澧沧府那天,已是大晚,他背着简单的行囊四处觅食。因为夜太深,好多馆子都已经打烊,所以他只能循着有光的地方漫无目的地绕圈圈,看看能不能碰碰运气,找到个摆摊的宵夜摊子。
就在他经过一个暗巷时,突然听到巷子深处传出一声隐隐的闷哼声,像是有人在呻吟。刻在骨子里“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的教诲,让他想也不想的就往巷子里寻去。
他隐隐看着几个蒙面人正对着地上趴着的一个大汉拳打脚踢,那大汉看着虽然也会些武功,但难在寡不敌众,始终处于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