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皇子被一面倒批评,严重到好似整个朝廷上下,都在反对批评六皇子。
可问题是,他什么都没干!
甚至皇帝都没下定决心,要普查田地,六皇子就被针对,场面之盛大,皇帝的御书房一天能收到上百份奏折,都是弹劾六皇子的。
这场面谁见了不说一句,全名公敌!
林若清有点想不通,“这种时候,你为什么要捅这个马蜂窝?”
是的,这件事就是六皇子故意提出来的,由齐尚书这个礼部尚书出手,暗中推动的结果。
不然好好一个春耕,提起普查田地做什么,还嫌事情不够多,不够忙,不够乱吗?
把这件事捅出来,再招募一千多进士都不够干活。
而六皇子本人,更是此事的集火中心。
他已经不好在六皇子府待了,实在来拜访的人太多太密集,都是劝他不要轻举妄动的。
态度和缓的说事缓则圆,态度激进的怕他祸国殃民,意图扰乱朝廷秩序,让大乾朝陷入混乱。
这到不是说他们心里都有鬼,而是这是操作不当,是真的会闹得朝廷动荡,天下不安。
做任何事,不得一件一件慢慢来,可六皇子就像失了智般,把朝廷有意隐瞒的问题一股脑捅出来,简直像下一秒就不活了的那般疯狂又鲁莽。
朝廷官员守规矩,不敢闯入六皇子府,可那些激进的文人可不管这些。
不让进,就直接堵在六皇子府门口,人数多了更是把六皇子府团团围住,时不时还要喊口号,和后世的游行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也引发了百姓的好奇心,尤其是京城百姓。
那真是看热闹不嫌事大,尤其他们大部分住在城里,靠的买卖或手艺赚钱糊口,有房的居多,田产倒是少数,所以也闹不清这算不算好事。
有说这么做就是为了帮官僚地主抢夺农民田产的,也有说要把私田还回去的,更有离谱的传言,六皇子想占为己有,找不到借口罢了。
总之众说纷纭,中肯的,恶意中伤的,胡乱揣测的,整个京城热闹极了。
于是事件的中心,六皇子府每天热闹极了,那条原本只有达官贵人走的通道,整日整日被堵得水泄不通。
闹得附近的人家要么关门闭户,要么直接躲出去。
这不,六皇子就躲到林家的庄子上来了。
春暖花开的季节,正是适合踏青的时候,加上姐弟两都闲,把白氏和徐氏送到温泉山庄,便留了下来。
林若溪是知道后世粮食产量的,但凡一个读过书的人,看到如此惨烈的对比,想到历史书上总是饿殍遍野的记载,就不可能无动于衷。
她自己不懂农业,但看过一些相关的纪录片和资料,只是不了解具体细节。
但她知道研究的大方向,关键要素了解,有目标,加上不差钱,付得起研究经费。
林家人口太少,攒那么多堆放在仓库也没意思,他们一家四口就是每天轮换着用新物品,也花不完。
何况林家人生活虽舒适,但并不奢侈。
作为一个懂金融的,钱只有流动起来才有意义,才能带来更多的效益,堆放在仓库,也只是死物。
好吧,她其实就是觉得人生少了一份价值,当拥有的太多,每天看账本,管理家务已经不能满足她了。
所以她想找个有意义的事干,哪怕是烧钱呢,也总比混吃等死强吧?
她拉着林如清开了个会,关于源源不断投资农业创新和改革。
她提了三个方向,其一合理利用土地,仿照后世打造循环生态农业模式。
比如种植 - 养殖 - 沼气循环,再比如采用轮作、间作、套作等种植制度,让土地能合理利用,效益最大化。
其二试验杂交水稻,品种选育,针对性培养和筛选,种植技术改进等。
其三是引进海外良种,以及本土化培育。
前两者需要足够多的土地,和诸多有经验老农,以及有想法又懂得种植的文人来实施,总之,费土地也费钱。
要做好许多年没有产出的准备,即便成功了,也不过是让林家的土地产出的粮食更多些,且还可能因为别人收粮收多了,粮食价格下降,反倒赚得更少,投入产出完全不成正比。
而第三种,就不只有花钱了,更有巨大的风险,出海是一个异常费钱又危险的活,要组织一个船队出海探索良种,纯粹烧钱。
当然,这点是可以弥补的,海贸一向赚钱。
但现在朝廷禁海,能出海贸易的商队当然有,但需要得到朝廷的认可,统发文牒才行。
这些文牒一向是大势力才能拿到,已经形成稳定的利益集团。
林家以往有西域的商路,便没有掺和一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