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悠悠三十一岁生日的前一个月,也就是三十岁的最后一个月,路悠悠再次遇到了孟垣。
这一次,是以完全不同的社会身份。
不是学生与学生,而是摄影师与作家。当然,也有可能会是知情者与陌生人。
在曲项的沟通和磨合下,出版社的回复来得很快,他们对这次拍摄的视觉方案保留了原稿,同时也给了公司做出自由创作的空间,也就是可以有不同的风格,但只限于两种,不能再多,毕竟预算有限。
通常来讲,拿钱办事,客户要什么样的方案就提供对应的作品,省时又省力。
但是要知道,公司创始人也就是路悠悠给公司命名为Observer(观察者),就是为了保留拍摄作品一定程度上的真实性和人物适配性。他们是要赚钱,但有原则,这是公司上下一致的工作理念。志同,道才合。
他们能同意已经很好了,这让个别的成员们跃跃欲试,尤其是想拿到这个项目的实习生们。大品牌的拍摄资源和大项目都在资深摄影师团队手里,这种边角料一样的小资源,他们是不太会上心的。
但对于待转正加薪的实习生们来说就不一样了,这是不可多得的展示自己能力的好机会。
所以,当曲项经路悠悠的审批把项目下发给张倾他们五个人的团队时,大家都并不意外。意外的是:
路悠悠会全程参与此次的项目拍摄。
一位小说作家的宣传照拍摄能“请”得动大老板,这还是第一次。张倾团队受宠若惊,连着开了几天的小会把团队方案交给路悠悠,同时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准备道具和布置场景,一个个紧张得随便拎一个出去都能“打仗”,相当敬业。
拍摄当天是一个天色昏暗的日子,云层很厚,路悠悠早上刚一起床,就穿着睡衣在房间里踱步,她在思考:今天穿什么衣服,做什么样的造型,背哪一款包包…
她有些激动,于是搓了搓自己的脸,让自己先冷静下来,不就是去见他吗,不就是工作吗,倒也不用搞得像是得了国际摄影大奖要去上台发言一样。
平常心,平常对待就好。她在心里告诉自己。
洗了个舒服的热水澡,再吹干,头发用小巧精致的发夹半扎起来,路悠悠画了一个清爽的淡妆。她的脸型并不尖也不圆,真要归于一种类型,应该属于是鹅蛋脸,所以从妆容上来讲,修饰太过就显得尖锐,气场倍增以至于盛气凌人的,不做修饰又偏温柔那一挂,可塑性比较强,此刻看起来是温柔知性。
妆容和发型搞定,路悠悠走进单独的衣帽间,拉开柜门,开始站在衣柜前挑选今天的衣服。三月末,天气始终在十几度左右,穿短袖的衣服出门,早上会冷一点,但是开车不太需要有这种顾虑。
最终,路悠悠还是以穿着舒服,方便工作为准,选择了一套衬衫搭配半身裙。
这件衬衫的品牌以简约的设计为主,整件衣服几乎没有添加任何修饰,看上去就是一件普通的米色衬衫,只是版型正,廓形宽松,衬得整个人气场升了两个层次。
中长款半身裙倒是有一点特别的设计,里外多层,内衬滑滑的,外面的纱制图案是同色系的小蝴蝶亮片,光影投射在哪里,哪里就一闪一闪的,很是吸睛,再搭配一双白色细跟高跟鞋,她站在全身镜前左右打量了一下自己,决定就这么出门了。
车辆匀速行驶在路上,车载音响的纯音乐旋律很是动听,有如路悠悠雀跃地奔赴她的青春。
抵达公司时,路悠悠在公司门口深深吸了一口气,像是回到了十六岁时第一次在广播站读手中的稿子,心咚咚咚地跳个不停:“亲爱的同学们,老师们,下午好。我是高一十班的路悠悠,接下来由我为…”
回忆闪过,她平复了一下心情,走了进去。公司给作家宣传照的拍摄安排了室内和室外两个场景,天气原因,今天先拍室内的景,团队和客户双方各自熟悉一下。
再往里面走,宽敞的空间就是张倾团队搭的景,宽大如流水一般倾泻下来的蓝色幕布挂在架子上,两边的补光灯架射出白色炽热的光。
视线自忙碌的人群身上穿梭而过,路悠悠在旁人向她问好的声音和画面中看到了孟垣。他的长发与那张照片里的模样相差无几。时隔多年,高中时青涩年轻的面孔褪去,这是一张稍显清俊冷淡的脸,他安静得坐在沙发上,眼神定格在某处,像在发呆。
似乎是察觉到了路悠悠的视线,他慢吞吞地把视线转过来,与路悠悠对视,路悠悠的心颤了颤,她下意识地扬起一个笑脸,向孟垣传达自己的善意。
孟垣在陌生的环境里显得很局促,这里的面孔都很陌生,对他笑的路悠悠看起来也很陌生,他只是礼貌性地点了点头,又把视线移开了。
两人貌似是在打招呼的举动并没有引起大家的过分注意,团队里的人各司其职,正在做拍摄前最后的准备工作。
在曲项的互相介绍下,孟垣的编辑走过来和路悠悠打招呼,“路总您好,我是他的编辑向天歌,有哪里需要我的地方,您尽管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