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沉舟出院后的第三天,林浅在急诊科收到一个包裹。拆开层层包装,里面是一盏造型别致的小夜灯——玻璃灯罩里悬浮着微型灯塔模型,按下开关会投射出星斑似的光点。
"这算什么?医疗设备?"护士长凑过来调侃。
林浅翻遍包装盒也没找到便签,直到发现灯座底部刻着一行小字:【给深夜值班的眼睛】。指尖抚过那些凹凸的刻痕,她忽然想起季沉舟曾说过"急诊科医生的眼睛最累"。
当晚值夜班时,林浅把夜灯放在电脑旁。柔和的灯光映在病历本上,确实比刺眼的台灯舒服许多。手机突然震动,是季沉舟发来的消息:【灯光够柔和吗?】她环顾四周,确认没有摄像机后才回复:【你怎么知道我在用?】
对方正在输入的状态持续了很久,最终发来一张照片——她办公室的窗玻璃上,正倒映着那盏夜灯的暖光。
林浅猛地拉上百叶帘。手机又震:【放心,我刚巧路过】
她走到窗边,掀开一条缝隙。楼下空荡荡的停车场里,只有一个穿黑风衣的高挑身影正拉开车门。似乎察觉到视线,那人抬头望了一眼,随即做了个戴听诊器的手势,指了指自己的心脏位置。
夜色太深,看不清表情。
第二天,《生命线》导演组送来初剪素材。林浅在审片室盯着屏幕,突然按下暂停键:"这段不能用。"
画面里是车祸抢救那晚,她满手是血地扶着患者头部的镜头。问题不在医疗操作,而在于她自己都没意识到的表情——那种混合着决绝与温柔的专注,像是守护着全世界最重要的东西。
"为什么?"导演不解,"这明明是最好的一段..."
"患者隐私。"林浅抽出这段素材,"重剪。"
走出审片室时,她撞见了来开策划会的季沉舟。他今天难得穿了正装,领带却系得松松垮垮,像是匆忙中随便打的。
"审完了?"他递过一杯热牛奶,"听说你否定了最精彩的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