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孩子在冰滑梯上疯玩了小半个时辰,就被嬷嬷们连哄带抱地请进了暖阁。一进屋,热腾腾的姜汤香气就扑面而来,琉璃正指挥着小宫女们将熬得浓稠的姜汤分盛到青瓷碗里。
孩子们的小脸还带着寒气,鼻尖冻得通红,却都乖乖接过碗,咕咚咕咚喝了个干净。昭宁被姜味辣得直吐舌头,胤禛见状,偷偷把自己的冰糖梨水推给了妹妹。
他们清晨先去慈宁宫给太皇太后请了安,又到宁寿宫向皇太后磕头,得了好些吉祥如意锞子,这才跑来永和宫玩耍。这会儿玩累了,一个个东倒西歪地靠在熏笼旁,荣宪和端静两位公主还惦记着帮弟弟妹妹们擦干被雪打湿的袖口。
午膳时分,膳房抬上来一口紫铜火锅,炭火烧得正旺,锅里的高汤咕嘟咕嘟冒着泡。伊尔哈特意让准备了两种汤底——一边是清鲜的菌菇汤,一边是微辣的骨汤。胤褆和胤礽已经能熟练地涮肉片了,纯禧公主则忙着给弟弟妹妹们夹不辣的那边煮好的豆腐和青菜。
"烫!烫!"小胤祉指着锅里翻滚的肉丸直跳脚,端静公主连忙用勺子给他捞出来,放在小碟子里晾着。
昭宁和胤禛、胤祉眼巴巴地看着哥哥姐姐们大快朵颐,虽然自己只能吃一点点火锅,大多还是得吃特意准备的菜,但能和大家围坐在一起,三个小孩子也开心得手舞足蹈。
伊尔哈看着胤禛乖巧地等姐姐给夹菜的模样,忽然想起这孩子刚会走路时,还因为抢不到点心哭鼻子呢。如今虽然吃不上火锅,却也能安安静静地捧着自己的小碗,时不时还学着哥哥的样子,用调羹在粥碗里搅两下,装模作样地"涮"着根本不存在的食材。
暖阁里热气氤氲,火锅的香气混着孩子们的笑语,将窗上的冰花都熏化了几分。伊尔哈夹了片嫩羊肉在辣汤里涮了涮,忽然觉得,这冬日里最养人的,未必是那些名贵药材,或许就是这样热热闹闹的烟火气。
用完午膳,暖阁里的炭火烧得正旺,几个孩子都开始昏昏欲睡。荣宪公主靠在熏笼边直打哈欠,端静也忍不住揉起了眼睛。胤祉更是直接趴在桌上睡着了,小手里还攥着半块没吃完的桂花糕。嬷嬷们轻手轻脚地给孩子们盖上锦被,连最活泼的昭宁都蜷在伊尔哈怀里打起了小呼噜。
谁也没注意到,四岁的胤禛悄悄睁开了眼睛。他先是装模作样地跟着大家一起闭眼,等嬷嬷转身的功夫,就蹑手蹑脚地溜下了榻。小阿哥连斗篷都顾不上披,只穿着件夹棉袄子就推开了殿门。
昨夜内务府送来的冰灯在阳光下晶莹剔透,竟是一排活灵活现的小狗模样。有蹲坐着的,有打滚的,还有两只像是在嬉戏打闹。最妙的是中间那只大狗,嘴里还叼着个冰雕的骨头,在阳光下折射出七彩光芒。
胤禛忍不住伸出小手,轻轻摸了摸冰狗的耳朵。指尖传来的凉意让他"嘶"地缩回手,却又忍不住再碰一下。他绕着冰灯转了一圈,忽然发现每只狗的项圈上都刻着字——原来这是按着十二生肖的狗年样式雕的。
"四阿哥怎么在这儿?"琉璃抱着斗篷匆匆赶来,"仔细冻着!"刚要给他披上,却见小主子做了个噤声的手势。
"琉璃姑姑,"胤禛指着最大的那只冰狗,声音压得极低,"它是不是在笑?"小阿哥的鼻尖冻得通红,眼睛却亮得惊人。
琉璃这才注意到,这些冰灯确实雕得精巧。不仅形态各异,连表情都栩栩如生。最大的那只狗眼角微微下垂,确实像是在憨笑。她正想夸小主子观察仔细,却听见身后传来一阵窸窣声——原来是胤祉醒来看见弟弟不在,也跟了出来。两个小阿哥很快凑在一起,对着冰灯指指点点,时不时发出压抑的惊叹。
见孩子们对冰狗灯爱不释手,伊尔哈索性拍板道:"走,咱们去兽园挑个活物养着!"话音未落,几个小不点顿时欢呼起来,连打瞌睡的昭宁都一骨碌爬起身,拽着伊尔哈的袖子就要往外冲。
兽园里热闹非凡。胤禛一马当先扑到京巴犬的笼子前,指着那只毛色金黄、尾巴摇成扇子的小狗直蹦跶:"姑爸爸!要这只!它和冰灯长得一模一样!"小狗也似通人性,立起前爪就往他手心舔。
胤褆却对旁边笼子里的细犬着了迷。那猎犬身形矫健,眼神锐利,少年郡王看得眼睛发亮:"这才配得上我们满洲儿郎!"说着就要解披风给狗当垫子,被嬷嬷慌忙拦住。
最逗的是胤祉,小阿哥蹲在狮子狗笼前挪不动步。那狗蓬松的毛发活像个毛球,见人来就翻肚皮,惹得胤祉咯咯直笑。可当太监要把狗抱出来时,他又吓得直往姐姐身后躲,只敢伸出一根手指头偷偷摸狗耳朵。
太子胤礽却对猫舍情有独钟。他相中只通体雪白的狮子猫,那猫傲得很,任怎么逗都不理人,偏偏太子就爱它这副矜贵模样:"孤就喜欢不爱搭理人的。"说着还学康熙背手的姿势,逗得伊尔哈直摇头。
公主们更是挑花了眼。纯禧选了只玳瑁色的小奶猫,荣宪则抱着只蓝眼睛的波斯猫不撒手。最出人意料的是端静,小丫头转了一圈,最后停在竹熊的笼舍前走不动道——那只圆滚滚的小家伙正捧着嫩竹啃得欢实,黑眼圈憨态可掬。
"这...这怕是不好养..."管事太监急得直搓手。伊尔哈却笑了:"无妨,就它吧。去问问膳房,每日多备些嫩竹来。"
心想这倒好,端静一直过于温柔,伊尔哈怕她嫁去蒙古会被欺负,若是能把这只熊猫养熟了,想来以后得安全就不用担心了。
回宫的路上,胤禛抱着小狗走在最前头,小京巴在他怀里直拱;胤褆牵着猎犬,腰板挺得笔直;胤祉的狮子狗由乳母抱着,他自个儿攥着根狗尾巴草在后头跟着逗。几位公主的猫都被装在铺了软垫的篮子里。
昭宁眼巴巴地看着哥哥姐姐们都有宠物,小嘴撅得能挂油瓶。伊尔哈弯腰把她抱起来:"咱们昭宁年纪小,先养只兔子可好?"小丫头这才破涕为笑,搂着姑妈妈的脖子直点头。
康熙得知永和宫添了一堆活物后,手中的朱笔悬在半空好一会儿。李德全战战兢兢地禀报完,就见帝王揉了揉太阳穴:"竹熊...也敢往宫里带?"
"回皇上,皇贵妃娘娘说...说是端静公主非要不可..."李德全的声音越说越小。他可是亲眼见过那竹熊的利爪,一爪子能把竹子劈成两半。
康熙放下奏折,眼前仿佛已经看到御花园被啃得七零八落的惨状:"传旨,竹熊依旧养在兽园。"他顿了顿,想起端静那孩子怯生生的模样,又补了句,"准公主每日未时去探望,叫驯兽司派专人盯着。"
第二日,端静公主就提着个小竹篮准时出现在兽园。篮子里装着特意让膳房准备的嫩笋尖,小竹熊闻到味道,立刻从假山上滚下来,眼巴巴地凑到栏杆前。端静小心翼翼地递过竹笋,见它吃得香甜,忍不住伸手摸了摸那圆滚滚的脑袋。
驯兽司的太监看得心惊肉跳,谁知那平日凶悍的竹熊,在公主手下竟温顺得像只猫儿。渐渐地,端静来兽园的时间越来越长。有时带着画本子坐在笼舍外描摹,有时干脆捧着《诗经》念给小竹熊听。那畜生也怪,别人靠近就龇牙,唯独对公主百依百顺,甚至学会了接住她抛来的苹果。
一个月后,康熙偶然路过兽园,看见端静正指挥竹熊打滚作揖,惊得手中的佛珠都忘了捻:"这...这成何体统?"可当他瞧见女儿脸上罕见的笑容时,到嘴边的训斥又咽了回去,只对李德全道,"去跟驯兽司说,给那畜生修个宽敞些的笼子。"
渐渐地,端静探视竹熊成了宫里头一桩奇景。有时她来得晚了,那竹熊就趴在栏杆上嗷嗷叫唤,急得驯兽太监直跺脚。最绝的是有回下雪,端静染了风寒不能出门,竹熊竟绝食抗议,最后还是皇贵妃派人把公主的斗篷拿去笼舍里挂着,那憨货才肯进食。
伊尔哈有回去瞧热闹,正撞见端静教竹熊作揖。小丫头一板一眼地示范,竹熊却总学不会,急得直挠头。那憨态可掬的模样,逗得随行宫人都忍俊不禁。
……
过了正月十五,荣宪和端静两位公主就满七岁了,按规矩该正式开蒙了。伊尔哈盘算了几日,特意挑了个康熙心情好的时候提起这事。
"苏麻喇姑最是稳重,纯禧跟着她老人家学了不少东西,如今荣宪和端静也到了年纪了。"伊尔哈一边给康熙斟茶,一边细细分说,"两位公主性子静,正适合跟着学些诗书礼仪。"她没提的是,苏麻喇姑通晓满蒙汉三语,又精于骑射,比寻常嬷嬷强出不知多少。
康熙略一沉吟就准了。他正为台湾战事烦心,只嘱咐了句:"别累着老人家。"转头又让李德全去库房取两方上好的徽墨,说是给公主们习字用。
消息传到钟粹宫,两位公主的生母连夜准备好公主开蒙的东西,她们虽然是后宫的女人,却也知道读书对女孩子总归是有好处的。
二月初二龙抬头这日,两位小公主穿着崭新的藕荷色旗袍,规规矩矩给苏麻喇姑磕了头。老人家坐在太师椅上受了礼,从案头取出一对银镯子给她们戴上:"格格们记住,读书明理是第一要紧的。"
从此每日辰时,就能看见两位公主带着宫女往慈宁宫偏殿去。荣宪总是走在前面,书包上的流苏随着步伐轻轻晃动;端静则抱着竹筒笔匣跟在后面,时不时回头张望——她总惦记着未时要去兽园看竹熊。
苏麻喇姑教得用心,除了《女诫》《内训》这些必读的,还常讲些蒙古草原的故事。有回教认星斗,老人家干脆带着她们夜观天象,惊得太皇太后连夜派人送貂裘来。
最有趣的是习字课。苏麻喇姑让两人临摹蒙文字母,端静总把圈儿写得太大,活像她养的那只竹熊滚出来的墨团;荣宪却写得极工整,还被夸像太皇太后年轻时的笔迹。
宫中确实有些闲言碎语,说苏麻喇姑年事已高,教导公主怕力不从心。几个汉人出身的嬷嬷更是私下嘀咕,觉得这位蒙古老嬷嬷能懂什么诗书礼仪。
可伊尔哈心里跟明镜似的。她记得清清楚楚,历史上孝庄文皇后去世后,康熙可是亲自把年幼的十二阿哥胤裪托付给苏麻喇姑教养。那位十二阿哥后来不仅精通满蒙汉三语,更以贤德著称,在九龙夺嫡中独善其身,得了个善终——这难道还不足以证明苏麻喇姑的能耐?
转眼到了端午,两位公主已经能背诵《三字经》全文。苏麻喇姑别出心裁,让她们用蒙汉双语写在彩笺上,呈给太皇太后当节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