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之余,我选择就读专业性强、课程设置合理的“蓝翔厨师培训学校”。考虑到自己的兴趣、需求,我选择适合自己的培训课程。学习分四阶段:基础技能模块的学习、技能拓展模块的学习、技能强化模块、岗前实训模块。我系统地接受了厨师基本功训练、原材料加工技巧与方法、成菜制作等专业培训。除了技能类的学习外,“蓝翔”还安排了烹饪原理与知识、餐饮文化与礼仪、文学等理论内容的学习。
学厨师必须要懂刀工、翻锅,正确识别和掌握油温、投料准确适时、掌握火候、勾芡,出锅及时、装盘。厨师行业一般把刀功、勺功、抽糊、宰剔作为厨师必备基本功。在从事烹饪行业的同仁中,无一不把烹饪基本功当作必修课,常抓不懈。我在“蓝翔”重点就上烹饪课。我体会到,学习厨师需要一定的文化知识、一定承受能力、判断能力。学厨师需要的是千锤百炼,不断复盘、总结,贵在坚持不懈地长久练习,正所谓熟能生巧。学厨师,是一门学问,只要自己努力,一两年,就能学会一门基础手艺。
我在掌握基础技能与知识之后,继续深入学习。我知道,这些技巧、知识可以帮助我成为一名合格的厨师,并且,能够让我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更加具有竞争力。在“蓝翔”,学习厨师不仅要掌握理论知识,还要参加实践操作、实习;还要了解餐饮行业的运作流程、市场情况,积累餐饮管理经验。参加实习可以让我更好地了解除“筠连饭店”以外的工作环境和职业要求,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工作能力。以前,“筠连饭店”就是我的整片天,现在,我体味到了外面世界的“味道”。
通过系统学习,我的刀工技术有明显提升,操作中,我计划用料,量材使用,做到大材大用,小材精用,不使原料浪费。可以鲜熘的猪里脊,我就不会用来炸丸子,可以炒肉丝用的原料,我就不会去制馏。在大料改为小料时,落刀前我已做到心中有数,使其每部分都能得到充分利用。
我追求刀工整齐划一,无论切配什么原料,无论是将原料切成丁、丝、条、块,还是其他各种形状,都力求大小相同、厚薄均匀、长短整齐、粗细相等,避免参差不齐。如果大小不等,厚薄不均,烹制时小而薄的原料已熟,大而厚的原料还生,调味也难均匀,这样就会影响菜肴的质量。在刀工操作中,不论是条与条之间、丝与丝之间、块与块之间,都不能有连接,不允许出现肉断筋不断,或似断非断的情况。否则,既要影响菜肴的质量,又要影响成品的美观。原料切配成形要适应不同的烹调方法,如爆、炒等烹调方法,所用的火力较大,烹制时间较短,要求成品脆、嫩,为了入味、快速成熟,原料宜切制得薄小一些。炖、焖等烹调方法所用火力较弱,烹制时间较长,成品要求酥软入味,为防止原料烹制时碎渣成糊,则需将原料切得厚大一些。
我还全面了解不同食材的特性,如烹饪方法、调料、腌制时间、加工温度等,以及食材之间的相克相生作用、易变色、易碎、易熟等特性;我在实践中熟悉常用调味料的作用,如增鲜、去腥、增香等,并能根据味型灵活搭配调料;我还了解菜肴的基本味型,如咸、甜、麻、辣、酸、鲜、香,并根据不同菜系灵活搭配。
设计菜单时要考虑客人的喜好、点菜便利性、特色菜和高价菜的推广、厨房的加工能力。我想方设法了解朝鲜半岛、中国、古巴、越南、老挝等世界各地的风俗、口味特点,不断复盘推演、总结规律并据此调整菜品制作,以满足世界各地“上帝”的需求。“蓝翔”还推荐我参加全国厨师比赛和交流活动,让我感受其氛围,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技能水平和其他厨师的经验、技术。
我印象深刻的是,“蓝翔”选派我赴中国成都的巴金文学院进修文学,给我上文学课的老师姓车,名得衡,是位带着银边眼镜的老者,一米六左右的个子,他是一名省报的编辑。课后,我闲逛教室旁的巴金纪念馆,在我快看完二楼馆藏陈设时,车老师在一男一女陪同下纷至沓来。我刚要朝下往一楼走,听见车老师大声说话:“咦,这两扇石门上画的两个人物,一个红脸、一个黑脸,是关羽、张飞吧!”陪同男女附和:“嗯,对头。”几秒后,又传来车老师的声音:“嗯,他俩手提的都是大刀,不对,张飞用的是丈八蛇矛啊!”我心想:“这明明就是哼哈二将的嘛,咋个认作是关羽、张飞呢?硬是车得衡(扯得很)......”
2211年感恩节,“筠连饭店”金刚山分店开业,26岁的我被老板黎八代调到这家店当总经理,这意味着我要独挡一面。现在回想起来,当时感觉工作特别吃力,幸好在老师查庸的指导、同事们的支持下,我挺过来了。最让我抓狂地是学习如何排班,因为调动的同事要在班表里插入表格,自己在办公室弄了一个多小时,还是没排好,反而把班表都搞乱了,我揪着自个的头发,恼得想把电脑给砸了。没奈何,我只好硬着头皮去找大堂经理,人家不到五分钟就弄好了。打那以后,我就暗下决心一定要学习各种表格制作,学习文案工作。我每学会一点东西,自己就感到小确幸。我也就这样慢慢积累,一点点地成长起来。
我在厨房、饭店成了个多面手,学的都派上了用场。我30岁那年,被调到中国的筠连,开设并管理全球第81家分店,这里可是“筠连饭店”老板黎八代的家乡哟。该店选址开在筠连城头的闹市口------“灯光报”。我感觉得到黎老板一直都放心我、喜欢我!金刚山分店为筠连店输送了不少得力干将,其中有我带教出来的三个徒弟,他们仨负责月底盘点、成本核算。理顺筠连分店的工作后,我带领团队在全国厨艺比赛中荣获季军。获奖归来翌日,阿萨德悄悄和我“咬耳朵”:“有的同事在背后说你坏话,说:史蒂芬.周和黎八代长得好像啊!他是老板的私生子,要不然老板不会这么器重他......”对诸如此类的妒言蜚语,我总是嗤之一笑。
至今我还记得那个阳光灿烂的周末,年近花甲的黎老板叫我陪他出门办事,刚到门口,他说忘了带怀表,叫我回去拿。我第一次进入黎老板的卧室,一枚镍氢锂制的怀表懒懒地躺在床头柜上,好像昨晚陪主人睡了一个通宵。我好奇地打开怀表盒,睃见一张小照片------一对敢爱青春的俊男靓女甜蜜的合照,“咦,这女的不是我妈吗?”刹那间,我心里波涛翻涌、头脑混沌似浆糊。头顶上的太阳明晃晃的、万里晴空澄澈,但我却感觉冻云暗淡天气......
云荡浪滔半世,匆匆忙忙的五十年过去了!以前的同事们都已经个顶个的棒,阿萨德成了世界名厨,他在中国创业,他说那是自己亲手选的生活,他知道自个最渴望什么。而我也在努力跟上大家的步伐。当厨师,依旧是我落子无悔选择的人生。我定居在妙香山。在2251年11月中国宜宾举办的全球厨神大赛中,66岁的我斩获冠军,史蒂芬.周的名字终于被刻在了白金奖杯上。获奖归来,刚下飞机,我就带着金杯去看一生孑立、85岁的查庸老师。当年,他的亲人在世界大战中全部罹难。在三天后,我陪着老师离开朝鲜半岛,乘坐“雪国号”磁悬浮列车前往高度发达的中国,旅游了两个礼拜,顺道探望了阿萨德。
阿萨德现在拿到了中国绿卡,我忍不住问他:“听说中国人讲究先人后己,是真的吗?”“真的。查庸老师叫你削苹果给他吃,你也想吃,就拿了两个苹果,你削好第一个苹果后,你会先递给老师,然后再削剩下的苹果给自己吃。你不会削好第一个苹果后先自己吃,边吃边削第二苹果,不会吃完苹果再削给老师吃,是吧?这就是我理解的先人后己自快乐。”“中国是靠什么实现高度发达的?”“人民监督、自我革命......”
在返程途中,查庸老师在睡梦中茕茕辞世。葬礼过后,我杵在老师墓前许久不愿离去,我心想:怎么来到这个世上,我没得选,而怎么告别这个世道,我能选择,我希望是场漫长的告别,自己能尽兴地、滚烫地归去......
“在此虽好,只是不了!”口诀一出,我即刻离开了2251年的朝鲜半岛。日记末了,天上星河、地上灯火,我心想:食色性也,梦即现实,现实即梦,是真的吗?有人常爱说:治国如烹小鲜,是真的吗?世间人一直日用不觉的“真的”,又是什么东西?“假的”又是什么东西?一个人或年少时、或年长时,总会晓得自己最渴望的是什么?你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