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哄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难哄小说网 > 着意过今春 > 第22章 状元

第22章 状元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戏耍对手能给黎昭文带来快感,如果能拥有一直戏耍他们的机会,黎昭文绝不会错漏任何一次。

然而眼下殿试在即,最忌讳的便是因琐事扰乱自己的心神,殿试是决定接下来仕途的关键,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性。

凡事皆分轻重缓急,解决顾景渊等人是需要从长计议的事情,姑且可以暂时搁置。

黎昭文推想,短短几日的时间,他们不可能发现她所做的事。

怀揣着这样自信的心态,黎昭文决定先静心学习,等待殿试的到来。

但在此之前,有一事令她颇为纠结。

皇帝颇关注子女的学业,兄妹三人近乎每月都要参加一次考试,试题多为科考题目,考验文采、学识和书法。

因而前世黎昭文做了不少科考题目,包括今岁的殿试。

还记得当初皇帝批阅他们的文章时,大为夸赞黎昭文的文章,说黎昭文的文采不逊色于往年的状元。

“南枝,你之前有没有看过苏状元的文章?你这篇文章,观点和他有许多相似之处,若是你和他一起参加殿试,爹爹我啊,还真不知道应该选谁当状元呢。”皇帝温和笑道。

这不过是一句戏言,却在今生阴差阳错地实现了。

表面而言,黎昭文只想安然通过这次殿试,不执着于争夺前三甲的名次,能进翰林院便是她最满意的结果了。

为保一切顺利,她应当规避文章观点与苏凌陟相同的情况,以免惹人非议。

“可若当真如此,我又怎能引起爹爹的注意?”一个强烈的念头盘桓在黎昭文的脑海。

她素来果断,遇事不曾犹豫过。当下的境况,却成了她重生至今遇到的第一个难题。

常言道,人言可畏。即便她的爹爹贵为天子,有时也会畏惧言官无休止的谏言。

她不怕遭人非议,她可以为了达到目的以身入局,她顾虑的是,这件事会牵连到苏凌陟。

她不想自己的举动伤害到无辜的人。

怀揣着这份顾虑,她迎来了殿试之日。

这日,皇帝亲临奉天殿,文武百官皆具公服立班于殿内外,黎文苑等一众应试者在礼部官员的指引下进至奉天殿的丹墀内。

这是今生黎昭文初次近处见到皇帝,他戴兽翼冠,着宽领窄袖缎袍,腰系金带,面色威严,正襟危坐于殿中。

在一个失神的瞬间,她忆起和他相处的过所有时刻,都不曾见过他此时的神情。

她初次觉悟到,他是和蔼可亲的父亲,十全十美的夫君,更是坐拥天下的国君。现在他们各据一隅,黎昭文却觉得他们之间的距离远到了极处。只因他是君,她是臣。

鸿胪寺序班把策案置于奉天殿中间的通道上,黎昭文敛去眉间怅惘之色,随诸举人在赞礼官的主持下行稽首礼。皇帝和文武百官先后退朝后,大家各就试桌答卷对策。

身边都是奋笔疾书的摩擦声,黎昭文一手执笔,缓慢书写。

她面上略无表情,心中却早已忐忑不已。

现在参加的不是一场考试,而是一场豪赌,她书写的每一个字,都是她压下的赌注,倘若事情没有按照她设想的那般发展,她将会落得满盘皆输的下场。

为了赢得这场豪赌,她不敢掉以轻心。是以在书写上格外专注用心。以往常有举人策内有几字错误,因此错失了入一甲的资格。字画工致这样虔心努力便可做成的事,她自然是不会轻视的。

国朝之例,殿试后仅有两日的阅卷和读卷时间。

两日后,诸举人身着深色蓝罗袍,手执槐木朝笏,列班于丹陛之下,参加传胪大典。

殿试分三甲录取,读卷官集体拟定三甲的名次,一甲三名则由皇帝御批。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待中试举人至丹陛下向东立静候胪唱,皇帝下旨:胪唱开始。

礼部尚书兼胪唱官拆开第一封试卷,高声宣读道:“第一甲第一名黎昭文,授修撰!”

听到自己名字的一瞬,黎昭文颇有些不敢置信。她幻想过自己考进三甲,却未曾料想自己竟会成为状元。这份突如其来的惊喜,如夜空中漫天绽放的绚烂烟花,令她一时间应接不暇。

她呆愣在原地,始终没有置身事内的实感,若不是身边人多番提醒,她的神思将会一直游离在外。

她到丹陛鳌头处跪拜后,远远地凝望殿内的皇帝,他脸上的笑意清晰可见,她脸上的迷惘他亦清晰可见。

皇帝很疑惑,缘何这个新科状元脸上没有喜悦之色?她的容止可排在历届状元前列,她的资质可称为上乘,她的天赋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她身上的任何一样特质,都是旁人可望不可及的至高终点。

但她本人似乎并没有意识到这些特质的存在,她平和的神情,似乎在说这些并不重要。

她的淡漠气质,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静默对视片刻,黎昭文才转身回到队列。

本以为传胪后就能入班翰林院,不想还有恩荣宴、谢恩仪、释菜礼等一应情事。

黎昭文暗暗期盼这些繁琐的事宜快些结束。与此同时,也期待在恩荣宴上和李子璆见面。

尽管这段时日她一直在忙碌自己的事情,却不曾忘记调查杀死李绶之人。可惜这其间的疑团实在太大,调查始终无法推进。

她追查幕后凶手,并不是在为李绶讨公道。苏衍和原身的死是李绶一手促成的,李绶即便身死千百次,都不足以补偿这两条逝去的生命。

他中毒身亡是他应受的惩罚,黎昭文不觉得惋惜。

之所以要追查,是因她敏锐察觉到事件远没有表面简单。杀人之事败露,处死李绶是板上钉钉的事,缘何还要多此一举把他毒死?

他自负且倔强,黎昭文屡次询问都无法让他吐露真相,看样子是决意要守口如瓶至死。

她不明白,他背后的主人,为什么要冒着被人发现的风险将他毒死。

李子璆,是她怀疑的首要对象。李绶幼时由他抚养长大,后来李绶回到池州,他们依旧来往不断,李绶对他的感情更甚于自己的亲生父母。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