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哄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难哄小说网 > 梁祝之回归 > 第47章 47今生-避其锋芒

第47章 47今生-避其锋芒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战场上,两股势力貌合神离。桓氏私军打着“保境安民”的旗号,所过之处开仓放粮,百姓箪食壶浆以迎;玄甲军则严格执行“遇乱必杀”的命令,引得民怨沸腾。当捷报传回金陵时,马文才看着战报上“桓氏私军歼敌七成”的字样,将茶盏狠狠砸向地面:“好个协同作战!分明是想收尽民心!” 这场平叛让桓秋的声望达到顶峰。皇长子禹宁亲往豫章安抚百姓,所到之处山呼“小圣君”。

桓秋新拉拢的户部大司农曹梁奏报时,心无旁骛,眼中带光:“启禀皇上,如今青州试行《青苗法》已见成效,臣请奏将此策推行至全境。”他展开一卷竹简,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青州各州县的秋收成果,“青州百姓春借官粮秋偿还,不仅无一人饿死,今岁秋收更比往年多出三成!”

然而,保皇一派的章建跳了出来,“青州乃我朝根基,哪里可以随意将法案推往全国,此事还需进一步商议。”

“此言差矣!”水利司郎中羊预越众而出,“青州推行《青苗法》时,皇后娘娘特命设立监察署,每笔借贷皆有记录,百姓可随时查账。”他呈上一叠盖满手印的证词,“这是青州农户联名上书,恳请将此法推广。”马文才望着殿内争执的两派官员,手指无意识地叩击龙椅扶手。他想起密报中提到桓秋在青州设立的义仓已囤积十万石粮食,此刻若同意《青苗法》全国推行,无异于助长桓氏威望;但若驳回,又恐失了民心。“此事事关重大,需从长计议。”他含糊道,目光扫过桓氏官员们紧绷的神情。

退朝后,顾均在御书房进谏:“皇上,青州《青苗法》确实成效显著。但臣以为,可先在三州试行,若有弊端,再行废止。”马文才抓起案上的密报狠狠摔下:“试行?等他们在各州站稳脚跟,朕还如何制衡?”他盯着舆图上青州的位置,那里被桓氏私军的玄甲标记得密密麻麻,“传令下去,让礼部尚书明日在朝堂上提出异议。”

次日早朝,礼部尚书果然发难:“《青苗法》虽在青州可行,然各地风土不同,强行推广恐生祸端。江南水乡与青州旱地岂可一概而论?”此言得到不少保皇党官员附和,一时朝堂上反对声四起。

桓秋一党的许士祥从商贾角度反驳:“农商本就一体,商户愿以低价供应农具,正是看中《青苗法》带来的秋收增产。若此法推行,各地商税必将大幅增加。”他呈上扬州商会的联名信,“这是扬州百位商户的恳请,愿为新法推行提供支持。”僵持间,桓晓堂哥出列,声如洪钟:“臣弟去年曾巡视青州,亲眼所见百姓在新法下安居乐业。老弱妇孺皆有粮可食,青壮劳力无需借高利贷度日。若因担忧世家勾结,便将良策束之高阁,岂不是因噎废食?”他身后桓氏官员纷纷叩击朝笏,赞同之声响彻大殿。

马文才听着殿内的争论,目光落在皇长子禹宁前日送来的课业——孩童稚嫩的字迹写着“民为邦本”。他想起豫章平叛时,桓氏私军因善待百姓而深得民心的情景。“准奏。”他终于开口,“但先在豫章、江州、扬州三州试行,各地官府需每月上报详细数据。”散朝后,桓秋在坤宁宫收到消息,对着舆图轻笑:“三州足够了。只要在这三地做出成效,他马文才就不得不全面推行。”她转头吩咐夏眠,“通知元樽,让北境的粮草提前运往三州,确保新法顺利实施。”

这场关于《青苗法》的朝堂之争,表面是政策利弊的辩论,实则是保皇党与民生党之间的又一次较量。马文才的妥协,既是对民心的考量,也是对桓氏势力的无奈退让。而桓秋深知,这只是开始,真正的考验还在后头。

不久,面对保皇党的反对,桓秋将厚厚一叠百姓联名书拍在御案:“皇上,这是豫章十万百姓的恳请!”马文才望着联名书上密密麻麻的手印,突然想起少年时与桓秋的约定。那时他们说要“共治天下”,如今却走到这般田地。“准奏。”他闭上眼,不愿看桓秋眼中的锋芒,“但需限定试行范围。”

深夜的未央宫,马文才独自站在城楼上,望着坤宁宫方向的灯火。寒风吹过他的龙袍,新刻的玉玺在怀中沉甸甸的,却压不住心底的恐慌。而桓秋在自己的书房,对着舆图标注下一个要推行新政的州府,案头禹宁的信笺上写着:“母后,百姓都说您是活菩萨。”

窗外的雪越下越大,将金陵城裹进一片苍茫,却裹不住这暗流涌动的权力漩涡。庆朝的朝堂上,保皇党与民生党如同两尊对峙的鼎,而马文才和桓秋,都在等待着那个足以打破平衡的时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