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去秋来,一年的时间转瞬即逝。
苏晚已经完全适应了她的新身份——青山大队的农村妇女,三个孩子的妈,苏家的出嫁女。
苏晚注意到大娃几个孩子特别爱吃点心,可眼下没有点心票,买不着现成的。
她琢磨着自己会做点心,不如动手试试。
于是她特意请村里的王木匠在院子里搭了个土烤炉。
炉子虽简陋,但烤些家常点心倒也够用。
自此,院子里时常飘出香甜的气息。
不过,真正的好东西都是在空间里悄悄完成的——用精白面烤的酥脆饼干、金黄松软的鸡蛋糕、五颜六色的水果糖。
偶尔在院子里烤一次,不过是给外人看的幌子。
“苏晚,在家吗?”院门外传来熟悉的喊声,打断了苏晚的思绪。
是同村的张婶李翠英,胳膊上挎着个盖着蓝布的竹篮子。
青山一大队多是同宗,十户里有八户都姓张,张婶家就住在村东头。
“在呢,张婶快进来坐。”苏晚擦了擦手上的面粉,快步迎上去。
李翠英掀开篮子上盖的布,露出里面整齐码放的十个鸡蛋:“我家小子明天相亲,想跟你换点鸡蛋糕。这些鸡蛋你看够不够?”
她笑得眼角堆起皱纹,“那姑娘家条件不错,咱可不能让人看轻了。”
这样的场景几乎每周都要上演几回。
自从村里人知道苏晚会做点心,她家院墙外就成了孩子们最爱扎堆的地方。
每当烤炉飘出甜香,总有三五个小脑袋从土墙后探出来,乌溜溜的眼睛直勾勾地盯着炉子瞧。
那馋嘴的模样,活像一窝等着投喂的雏鸟。
大人们经不住自家娃儿的软磨硬泡,便会提着鸡蛋、揣着粮票上门。
有时是一碗新磨的玉米面,有时是一小篮自家树上结的枣子,都是朴实的庄户人家能拿出手的好东西。
而村里人私下里都在盘算,用鸡蛋或者粮食换做好的鸡蛋糕是最划算的。
饼干没有鸡蛋糕看起来有面子且实惠。
“够了。”
苏晚接过沉甸甸的篮子,指尖触到还带着母鸡体温的鸡蛋,“我明儿个天不亮就开炉,保准让您家小子相亲时脸上有光。”
送走李翠英,苏晚转身撩开蓝布门帘。
这无心插柳的副业,竟让苏晚在青山大队渐渐站稳了脚跟。
如今她不必再像从前那样,全指望着那点微薄的工分过活。
每次开炉做点心换来的粮食鸡蛋,都让家里的日子过得宽裕不少。
在农村,这样靠手艺换些吃食的做法,只要没人刻意去公社举报,大家都会默契地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毕竟谁家没个难处,能用富余的粮食换些稀罕吃食,对庄户人家来说再划算不过。
村里人渐渐都习惯了这样的日子——谁家要办喜事、走亲戚,就会提着鸡蛋粮食来找苏晚;
孩子们馋点心了,也会缠着大人来换些边角料。
苏晚总是笑眯眯地应承着,既不会显得太过殷勤,也不会让人觉得小气。
她心里清楚,在这靠天吃饭的年月里,能有这样一门安身立命的手艺,已经是莫大的福气。
早晨薄雾笼罩着青山大队。
苏晚已经系上那件洗得发白的蓝布围裙,在院子里忙活开了。
三间青砖瓦房窗明几净,檐下挂着几串红艳艳的干辣椒,墙角新砌的土烤炉正吐着袅袅炊烟,空气中飘散着诱人的甜香。
大娃领着弟弟妹妹在院子里撒着谷糠,几只芦花鸡扑棱着翅膀争相啄食。
灰灰甩着蓬松的大尾巴,在孩子们脚边欢快地转来转去,时不时发出“汪汪”的叫声。
“娘~”二娃踮着脚尖凑到烤炉旁,乌溜溜的大眼睛直往炉口张望,小鼻子不停地抽动着,“今天还做鸡蛋糕吗?”
苏晚沾满面粉的手在围裙上擦了擦,弯腰轻点二娃的鼻尖:“小馋猫,昨儿个不是刚吃过吗?”
她直起身,朝屋里努了努嘴,“不过今天确实要做,张婶家的儿子要想亲,娘应承了给他们做两斤。面粉都备好了,在柜子里搁着呢。”
这一年来,苏晚在青山大队的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
去年在黑市赚的那笔钱,她仔细地包好放在三楼空间里,轻易不动用。
倒是空间里的精米白面、新鲜果蔬,常常被她巧妙地拿出来补贴家用。
每次取用她都盘算得恰到好处,既能让家里老小吃得滋润,又不至于太过招摇。
如今有了这份微薄却稳定的收入,苏晚往娘家带东西时,苏家人也不再像从前那样推三阻四了。
相对的,三个哥哥更是把苏晚家的重活都揽了下来,隔三差五就来帮忙。
天刚蒙蒙亮,大哥就扛着斧头上山砍柴;雨季来临前,二哥总会踩着梯子把屋顶的茅草翻新一遍;入冬前,三哥准会带着侄子们来把院里的积雪清扫干净。
就连磨面这样的力气活,也总被三个哥哥抢着包办。
“好啦二娃,等点心烤好了第一个给你尝。”
苏晚揉了揉二娃的小脑袋,“现在跟哥哥们去看书吧。”
“嗯!”二娃欢快地应着,蹦蹦跳跳地跑进堂屋。
阳光透过窗棂洒在三个小脑袋上,大娃正捧着小人书,绘声绘色地给弟弟妹妹讲故事。
六岁的大娃已经能认不少字了,四岁的双胞胎虽然还不识字,却听得津津有味。
苏晚从没刻意要求他们早早启蒙,只想让孩子们拥有无忧无虑的童年。
不过三个小家伙却出奇地喜爱那些图文并茂的小人书。
最让苏晚惊喜的是大娃过目不忘的本事。
只要给他讲过一次的故事,他就能一字不差地复述出来。
而陆睿那孩子竟也有这般天赋,两人常常你讲一遍我讲一遍,把小人书上的故事记得滚瓜烂熟。
为此,苏晚特意趁着农闲跑去县城新华书店,一口气买了几十本小人书。
这些宝贝都被她小心收在空间里,孩子们看完一本,她就“变”出一本新的。
看着他们如获至宝的模样,苏晚心里比吃了蜜还甜。
陆睿现在几乎长在苏晚家了。
一日三餐后准能看见他的身影,不是在帮大娃喂鸡,就是跟孩子们一起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