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项抱着文件夹敲了下门,随后开门走了进来。
文件打开后放在桌面上,曲项说:“路总,XX出版社发来拍摄委托,为这位悬疑小说作家拍摄宣传图及书籍封面。不同于常见的作家生活化肖像,对方要求采用专题摄影的规格,附上了具体的视觉方案作为参考。”
“他们还提到,这次拍摄会用于跨平台宣传,包括实体书精装版、电子书首页及海外版推广,预算比常规项目高20%。我把他的样图拿来给你确认一下,没问题我就安排小张他们团队负责了。”
手里的文件资料整理得很详细,很符合曲项的工作风格,从上到下,文件涉及到了这位作家的笔名,作品以及作品的风格等等。
这位作家现用笔名游离,主要作品有《半衰期》、《一页障目》等,主要代表作品同时也是他的成名作是三年前出版的《不见天日》。
作品的风格以社会派推理见长,既有黑暗悬疑的部分,也兼具了对人性的探讨。
相比于用画面传递自我表达的摄影师,作家的成名往往是更加不容易的,尤其是在这样一个网络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只要想写,几乎人人都可以用手机和电脑等电子产品进行创作,“天下英雄出我辈”,犹如过江之鲫,数不胜数。
这位作家三十一岁,还很年轻,却已经获得过国内外的一些作家奖项,这家出版社为了捧出头号作家,再涨销量,开始不吝于在作家的个人形象上下功夫了。
由于这位作家时常埋头于案前创作,深入简出,对出版社的各种营销手段一向是敬谢不敏,所以这次杂志社也是用了十八般武艺才把这位社恐人士从家里请出来拍宣传照。
路悠悠翻看着他的作品介绍,问曲项,“你对悬疑小说感兴趣吗?”
“一般。”曲项如实相告,“我都是看剧。到了这个年纪,还是想看点甜甜的恋爱,比如转角遇见爱的情节,还有像《太阳的后裔》那种,各自在各自的岗位上交汇,然后发现彼此的人格魅力,再爱得不可自拔。好像是有点悬疑的部分,但也不多。”
路悠悠不做评价,而是说,“这位作家有一部作品叫《不见天日》,主人公郎华是个瞎了左眼的人,以他的视角展开对杀人案的介绍,角度和写作手法很新奇。故事层层推理,线索和嫌疑指向其他四个人,几乎所有人都认为他是无辜的,但偏偏他就是凶手,还患有人格解体,不知情的人格为杀人行凶的人格做‘无罪辩护’,逃脱了罪责。即使一只眼睛完全看不见,也不妨碍他有超敏感的其他感官补偿,这个故事相当黑暗阴郁。”
“如果为他的新作《致明天》拍摄宣传照,你会怎么构思和设计?”
路悠悠经常会和曲项探讨拍摄思路,无关项目的大小,只从最纯粹的专业角度出发,所以她很快进入了状态,并且用了惯性思维:
“悬疑类作品的书籍封面主色调用黑色比较好。既然是拍摄作家宣传照,当然还是呈现出他最真实自然的状态,毕竟那只是他的作品,又不是他真的做了这些事,还是不要因为刻意设计的误导让读者对作家产生误会。”
路悠悠完全同意曲项关于作家宣传照的拍摄思路,她把文件推给曲项,很认真地说,“现在你再看看这家出版社的视觉方案,完全就是把作家本身的性格往黑暗阴郁的风格上引导。和他们谈一谈,看看这个方案有没有扩充和追加投资的可能,让我们的团队和作家有一些接触,不局限于这一条思路。”
“好,明白。”曲项从不质疑路悠悠的工作安排,她转身就离开了。
桌上还摆放着曲项带来的文件,这原本就是带来给她看的,曲项那里还有电子原稿。
路悠悠起身把它拿起来,继续往后翻了翻,直到翻到最后一页…七秒钟后,她顿住了,手上的动作、脸上的表情,甚至是眼球的转动全部都静止了。
这是用彩色打印机打印出来的一张作家的生活照,同样是出版社提供过来的作家介绍,本是并不令人感到奇怪的部分。
照片上的长发男人正脸面对镜头,他的身后是一排书架,书架上整齐地摆放着各类书籍,看不清书名。
桌子上摆着手稿和电脑,男人的正脸对着镜头,长发又薄又有层次感,而不至于显得杂乱,长发下的面孔很漠然,似乎对镜头有着天然的敌视。
所以透过眼神传递给路悠悠的情绪也并不积极正向,可是路悠悠却很开心,紧盯着这张照片,心里像是炸开了一簇簇蓝色烟花。
她没看错,这是孟垣。